一、年度目标
全区继续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16个城市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428个,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380个。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岗位招录(招聘)计划不低于350个。宣诚信息工程学校毕业生留宣就业率达30%以上。举办招聘会不少于115场次。全年开展补贴性培训8200人次以上,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4200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3594人。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暖民心行动政策宣传。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分派和张贴基础宣传材料、操作指南、单册等方式,畅通宣传渠道,扩大群众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依托“三公里”就业圈推广运用,结合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提升成果,推动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共享,把就业工作、就业帮扶、就业评价做到社区。加大社区周边个体工商户等实体岗位摸排,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及时精准推送给社区居民,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鼓励吸引更多劳动者在新就业形态中实现灵活就业,力争不少于16个城市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三)支持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募集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428个,帮助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380个,为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服务。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帮扶,努力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不低于2022年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落实“万名大学生引进工程”、“两强一增”行动和创业宣城建设,强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创业政策落实,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并统筹做好退役军人、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四)加强企业招聘用工服务。持续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提升市场化招工服务和技能培训针对性,鼓励企业“点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上菜”。常态化组织我区企业赴省内外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劳务对接。在安徽公共招聘网上动态更新企业招聘和劳动者求职信息,打造求职用工“一网通”平台,完善岗位供需匹配的有效性。深入谋划技师学院和高水平专业集群建设,不断加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五)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围绕重点群体、重点行业,大力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就业服务企业活动。组织职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等,开展求职能力实训试点,指导青年群体、就业困难人员等合理设定就业预期。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举办“2+N”特色招聘会,为各类求职人员提供“1314”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政策宣传,开展基层平台业务指导和培训,依托“智慧就业”信息系统,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强化市场日常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为,整治非法劳务中介。
三、政策保障
(一)“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奖补。对认定的“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按照不低于6000元/年的标准给予奖补,主要用于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宣传及“三公里”就业圈宣传推广等,所需资金从区级财政列支。
(二)“三公里”就业圈就业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的,以及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给予运营机构稳定就业服务补助、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就业援助服务补助。对经营实体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公益性岗位对接,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到岗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经营实体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各项补助、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
(三)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的企业,按照800元/人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对开展高级工及以上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企业,按照高级工2000元/人、技师3000元/人、高级技师5000元/人标准给予企业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
(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补贴。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首次成功引进我区企业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返乡务工人员,由受益财政按照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补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