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安徽宣城市宣州区广袤的田畈陵岗,蜜枣、宣木瓜、早熟梨果儿挂满枝头,满园缀香,扑鼻而来;荷花洁白如雪,馥郁芬芳;桑园泛黛蓊翠翳眼,绿意飞扬;稻田一望无垠,翻涌荡漾……好一幅现代农业发展的立体画卷!这一切都是宣州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结晶。
作为农业大区的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过渡?近些年来,宣州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投入力度,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创新服务体系,合理利用资源,积极探索别具宣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产业支撑、智力支撑、科技支撑和环境支撑。宣州区以其突出的成绩,被列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全省“农机富民工程”试点县(区),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区)、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先进县(区)、全省唯一的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区)、省级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育基地。
去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0.99亿元,同比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6元,同比增长15.7%。今年1到6月,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10.36亿元,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352元,同比增长21.9%。一个以结构调整立体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发展国际化为基本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正在托起宣州广阔田野的希望。
产品——迈向品牌化、标准化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普普通通的香菇,如何吸引众多客商的眼球?“是品牌。”一位名叫陈青的上海客商如是说。2001年,宣州区注册了“宣华”牌香菇商标,“品牌效应”极大地拉动了宣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宣州区高山反季节香菇产量,已从1998年的30万袋跃升为如今的1000万袋,全区香菇种植户人均年收入递增500元。
“没有品牌就卖不出好价钱。”这一口号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目前,宣州已涌现出“水东”牌蜜枣、“宣华”牌香菇、“云锦”牌蜂蜜、“皖南黄鸡”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宣丰酒、楚南冠酒、皖南宣大米等1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宣木瓜干红、低糖枣脯、紫云英蜂蜜、皖南黄鸡、乐方香瓜子等农产品被认定为“安徽名牌农产品”,“扬子鳄”牌大米还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米”。此外,宣州还运用每年举办“绿茶节”、“香菇研讨会”、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培育产地品牌,叫响产地品牌。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正由产地品牌向产品品牌跨越。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全区已涌现出早熟梨之乡、河蟹之乡等一批特色高效农业乡镇。
针对许多优质农产品存在着品牌杂、规模小以及农民品牌意识普遍较为薄弱的特点,该区加大力度,着力普及各级农产品生产管理者品牌知识,指导农民申报农产品品牌,提高其申报、保护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近年来,区政府相继出台实施了6个种植、养殖业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他们还运用各种培训载体,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送到千门万户。为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品牌意识,争创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该区投资100万元,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同时,该区健全各类劳务输出管理和中介结构,积极开展面向苏浙沪地区的定向培训,大力组织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创业致富能手、农村科技示范户以及龙头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等农村各类优质人才培训,着力强化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7个示范村农民的特色产业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持。近几年来,宣州农技部门采取多样形式共举办各类培训60余期,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的农民已达到7000多人次。宣州区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测检验。目前,全区共有25个农产品分别获得省级以上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乡镇办事处8000多亩菜地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并对基地生产实施全程监管。被市政府授予“早熟梨之乡”的古泉镇,前些年因没有自己的品牌而导致果农增产却不能增收。2005年以来,古泉镇全面推行早熟梨套袋养颜,使昔日的“黄脸婆”变成了“白公主” 。“翠冠”、“青香”等品牌的早熟梨,如今已成为省内外水果市场的抢手货。
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化。宣州的农产品已经从传统的民间营销步入了“会展营销”、”超市营销”、“电子营销”的殿堂。2006年,在上海“宣州区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宣州区10大类近500种产品参销交易。宣州区与上海市长宁区对接,在平塘和紫云两个市场设立名特优农产品直销点,为区农副产品搭建了新的销售平台。此外,宣州区还引导农民上网直接销售农产品,实现了不出家门就可销售农产品的目标。网络销售,使宣州农产品销售渐趋火爆。水东蜜枣和华阳香菇,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门”。华阳香菇仅在上海香菇销售市场就占有80%的市场份额,皖南黄鸡、太子参、宣木瓜等系列产品销售网络已辐射全国。周王镇利用网络发布供求和购销信息260余条,成功地从浙江省金华市购进布朗梨2.8万株,从安徽农业大学引进冬枣120亩。同时,利用网络向铜陵一次推销400只珍珠鸡。
产业——跃向特色化、优势化
宣州规模扩张的产业,尚未实现特色产品的集聚和优势产品的整合,很快便出现了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产品分散、专用产品不多等制约效益提高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快速反应,组织力量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论证,出台了《宣州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暂行规定》和《宣州区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规划了水产、畜禽、林果、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粮油等五大主导产业,公布了优质水稻、优质专用棉花、“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6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这些农产品,着力构建无公害化蔬菜产业带、无公害早熟梨种植带、食用瓜萎示范生产带、食用菌产业带、宣木瓜精品产业带、中药材生产科技示范园区,进而形成北部水产、中部畜禽和经济作物、南部特色果林的区域化发展格局。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宣州区积极稳妥地启动了“农村致富带头人示范基地项目” 、“科技进村项目”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基层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无公害蔬菜检测网络体系建设”等。这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和运转,极大地提高了宣州区的农业装备水平,提升了宣州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优势农产品区域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主导产业规模扩张向优势区域集聚的转变。宣州区近80%的乡镇拥有特色主导产业,40%以上的村拥有特色主导产品。全区拥有“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济专业区域72个,涉及水产、特种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行业。水东蜜枣之乡、朱桥乡生态养殖之乡、溪口香菇之乡、向阳三黄鸡之乡、黄渡烟草之乡等一批特色乡镇脱颖而出,并涌现出3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精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科技示范村和100个科技示范户。6个优势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5000亩宣木瓜、1.3万亩枣园、1.2万亩早熟梨和20万亩竹林基地。这些势头强劲、异彩纷呈的特色经济专业区域,构成了宣州现代农业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服务——趋向信息化、网络化
如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宣州区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战略,适时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不断强化信息科技服务,坚持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区里投资16万元,建起科技信息网络站,确定22名农业值班专家,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重要渠道。2005年,宣州区被农业部列为“三点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县。以电话、电视、电脑为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构建起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权威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了信息服务入户率。通过网上推介或网站牵线搭桥,使宣州农特产品销路通畅了,身价提高了,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为进一步延伸信息服务触角,宣州区以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主体,在26个乡镇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全方位开展农技信息咨询服务。宣州区还将信息服务融入“365”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范畴,有效地加快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进程。今年以来,全区共发布各类农业信息1200多条,“一站通”网站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100多条,近年来,宣州区组织华卫禽业、扬子鳄粮油等企业产品上了中国农业网和安徽农业网,先后有7家企业成为安徽农业网上技术市场会员单位。宣州区推出6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参加全国五届、六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不断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的同时,宣州先后成立了36个各种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购销服务业农民专业协会以及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成熟、各具特色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与26个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个科技示范园区和500个农民经纪人协同动作,成为引导千家万户闯市场的 “轻骑兵”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