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山乡人,至今身上还透着一股山里人的淳朴味道;他是一个地道的生意人,谈吐举止洋溢着诚信待人的友善。可走近他,与他一番交谈,就不难发现,身在深山的他,心和思想已经站在了山峰。他看得远,想得远,做得也远,他是一个会念“远”经、一个善念“远”经的人。他,就是宣州区黄渡乡柏枧村村民戚泓。 “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这是戚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因为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通过承包柏枧山下100亩茶园逐渐富裕起来的戚泓,第一次把自己的眼光投到了“远”方。由于远道销售茶叶,他看见当地众多竹木滞销的根本就是没能走“远”。于是,他果断地退出承包的茶园,改为专门从事推销山货。由于他吃苦耐劳、诚信经营,竹木生意做遍了苏浙沪,成了当地最早用行动“融入苏浙沪”的山民之一。他也在村民感激声中获得了比较丰厚的收入。 没有步入新世纪,戚泓就富了,他“淘金桶”里已经装上了几十万元。然而戚泓没有小富即安。由于信息工具的发达通畅,又一个涉“远”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新鲜出炉了——投资长“远”,蓄势后发:2001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戚泓得知方槐村的集体林场承包期要到了,他觉得这是自己实施投入长“远”见厚效的最好方式。结果,戚泓却在“方村村民优先承包”的前提下,一帆风顺地拿下了那500多亩山场长达40年的经营权。2002年二月,已经居住在集镇的戚泓一家,来到了相对闭塞的营盘山上安营扎寨,过上寂寞清苦又辛劳的生活。他请来挖掘机翻耕山地,对低产林进行改造。仅2003至2005年,他先后投入40多万元,在立体林业上巧念经、念活经,以短养长“远”。 如今,走进戚泓的深山,人们会欣喜地发现,这里60多亩毛竹青翠挺拔、5000多棵广玉兰枝叶肥大、8000多株香樟满坡叠青、1000多株桂花扑鼻飘香……而他林间套种的西瓜、散放养殖的土鸡,都是绝好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几乎不要出山,就成了远近消费者自找上门抢购的“香饽饽”。 2007年,戚泓和当地几个有远见、有实力的村民,跨省到江西抚州市大胆承包老竹林4000多亩。“30年的期限,不长也不短。现在还是大力投入阶段,我相信,长远的效益会更丰厚啊……”提及此事的戚泓,虽然脸上荡漾的是浅浅的笑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