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要闻

心系故土献爱心 报答桑梓不了情——民营企业家张百启的光彩人生路

发布时间:2010-12-29 10:34 来源:宣州区政府 浏览:
【字体大小:

在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南湖大道588号扬名奕淳大厦九楼,座落着享誉建筑业界的江苏精享裕建工有限公司。在公司总部荣誉室内,记者看到这里既有国家建设部两次授予的建筑工程顶级奖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又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颁发的“爱心明星单位”;这里既有江苏省人民政府评选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又有水阳镇政府授予的“经济发展贡献奖”。

执掌这家公司的老总,就是历任政协宣州区常委、宣州区慈善总会副会长,政协无锡市南长区委员、无锡安徽商会常务副会长、无锡市劳动模范,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先进个人,曾获共青团中央、农业部联合表彰的“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张百启。

精工细作,成就他在建筑业界一席之地

上世纪80年代初,江南早春二月,年仅16岁的张百启脚穿力士鞋、肩挎帆布包,随着人流涌动的打工潮,来到苏南一建筑工地当起了一名小瓦匠。背井离乡的工作环境,加之学徒工的繁重劳动,让他饱尝生活的艰辛,“有一次接连吃了三个月的萝卜干,把头发都吃黄了”,提及当初打工生涯,张百启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在幕。

张百启虽然没有念过多少书,但勤快、好学、朴实的品行让他得到瓦匠师傅的一致认可,他的瓦匠技术和管理水平日益精进,从施工员到带班班长,再到施工队长,他就这样一路信步走来。“我干事有一个特点,要么不干,要么干好”。张百启告诉记者。

正是秉持精工细作、追求卓越、力求完美的工作理念,张百启带领他的施工团队转战于无锡市区的大街小巷,交出了一个个“样板工程”、“精品工程”。一次,有一项工程正处于紧要关头,碰上了连日暴雨无法施工,为了保证工期不遭延误,张百启带领工人户外搭起了雨棚,冒着大雨在长长的棚子里浇筑道路,硬是按照工期完成了任务。建设业主感叹:工程交给你们,我们完全放心。

1997年,张百启迎来了事业发展的高峰——“南京第六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张百启项目部”在无锡市正式宣告成立,此后几年无数载满荣誉丰碑的工程在张百启手中拔地而起,其中无锡550Kv“梅里变电站”和550Kv“龙潭变电站”工程,分别获得了全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220Kv长江变电所、220Kv南凤变电站和上海上汽大众江苏销售服务中心工程,分别获得了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这不仅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张百启多年付出、苦心经营的最大褒奖。

在建筑业界颇有名气的张百启并不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就,2005年他又在无锡市创建了江苏精享裕建工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土建、钢结构、装饰装修、地基基础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消防设施及市政公用工程为一体的、具有国家房屋建筑总承包一级资质的综合性建筑企业,公司注册资本5200万元,年施工能力15亿元,拥有员工3000余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300多人。2006年,他又斥资8000万元在宣城市成立了安徽精享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吹响了“精享裕”二次创业的号角。2010年,他又在无锡注册成立了无锡市南长区金匮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迈开了转型发展的铿锵步伐。

故土情深,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挥汗出力

在张百启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有一幅由国际徽商交流协会赠送的巨大楹联引起记者关注,“市场无疆,徽商行天下;桑梓有情,皖人爱故园”,这分明就是张百启致力市场弄潮、热衷公益事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写照。

走进张百启家乡水阳镇新联村,有关他回报桑梓、惠及乡邻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2002年以来,事业渐有起色的他每年就捐资数万元用于村组路桥建设。2006年,全区新农村建设春潮涌动,张百启慷慨解囊一次性捐助120万元,并从无锡的公司调来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轰轰烈烈投入到“村村通”工程建设。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一条长4公里、宽4.5—5米的一字埂道路修建完毕,并在道路两侧栽植香樟,安装上路灯,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直接惠及周边五个行政村近2万村民日常出行。

为了让村民茶余饭后能有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张百启决定拿出100多万元修建一处农民公园,并在附近建起了一个标准化篮球场。置身于农民公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香荷,让人流连忘返、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成为村级休闲观光新亮点。

为了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2008年10月,张百启又出资130万元在村中心位置建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花戏楼,每年还拿出5—8万元用作唱戏经费。每逢乡村社戏开台,四乡八邻的村民就像赶集一样涌向新联,享受劳作之余的“精神大餐”。

除了修路建桥、建设农民公园和花戏楼外,张百启还积极支持家乡新联村其他村民组开展新农村建设——整修道路、粉刷墙体、安装路灯、绿化村庄。据不完全统计,张百启已为家乡各项建设投入资金达500多万元,充分体现了一名“游子”对“故土”的拳拳爱心和殷殷深情!

播洒爱心,彰显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少小受家庭兄弟多、经济压力大、上不起学的困窘,张百启早早地到社会上闯荡,创业的艰辛和事业的打拼,让他感到知识的极端重要性,他的办公室台前案头摆放着各类经济蓝皮书,“纵身商海,不学习谈何进步,不进步奢求成功”。正是对知识有着理性认识和强烈渴求,张百启萌发了捐资助学、帮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的初衷。

2003年8月,被称为富有战略远见的“百启冬华教育基金会”在水阳镇成立,经过几年的精心运作,基金会奖励和资助的范围由原雁翅乡向水阳镇辐射,奖励和资助的标准也不断提高,包括正在攻读的北京大学肖凡、浙江大学李登虎等一批莘莘学子从中获益。迄今为止,“百启冬华教育基金会”已拨款44.5万元,奖励人数586人次,资助人数426人次。

除了发起设立教育基金会外,张百启还踊跃参与全市“敬老工程”、“栋梁工程”和“助残工程”及社会公益事业。狸桥敬老院建设他捐助30万元,逢年过节他还为雁翅敬老院40多位院民和本村34位散居五保户送去爱心和款物;团市委发起的“栋梁工程”他捐助5万元;为水阳卫生院捐助一台价值11万元的救护车,为一位白血病患儿捐助2万元;第二届蜜枣节期间他又代表公司捐助20万元。另外,他还经常资助本村的困难户、特困户及低保户。许多老百姓评价:张百启不是水阳镇最有钱的民营企业家,但他却是最具爱心的创业人士!

有一句话说得好,爱心是可以相互感染、相互传递且彼此默契的。在张百启多年如一日的垂范带动下,精享裕公司团队一班人耳闻目染纷纷加入捐助行列,为社会和谐发展奉献一片爱心。总经理积极参加无锡市南长区“金秋助学活动”,扬州、镇江、宣城三个项目部经理自觉参与当地捐助活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处处闪现精享裕人心系灾区、热心捐助的感人场景……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张百启在创业发展征程中,先后带动家乡1000多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中100多人已成为公司骨干和精英;他还通过向朋友推介,引进一家服装加工企业落户新联村,让家乡300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心系家乡促发展,爱洒故土情满天。张百启,一个江南水乡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一个宽厚仁爱、义行天下的创业者,一个真正大写着的人! (汪传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