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商贸流通繁荣兴旺,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交通设施纵横交错,构成了城镇的血脉和骨架;乡村,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农家新居漂亮新颖,山川田野绿意盎然,描绘出一幅美妙的画卷……这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喜人变化。近年来,我区把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着眼点,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实施城镇带动、乡村拉动战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集聚人气、增加商贸、宜业宜居、城乡同步、良性互动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依托区位优势,我区积极融入市区一体化进程,加大各类投入,强力调度推进,积极配合抓好城市大建设。我区倾斜力量,配合扬子鳄湖景区、合工大宣城校区、梅溪公园等48个市重点项目建设,征收土地1.27万亩、房屋34.12万平方米。百汇物流园、中国茶府、文房四宝产业园等项目稳步推进,安徽新百、世纪联华及世界五百强屈臣氏等知名商贸企业相继落户,商业流通网络体系逐步建成。深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及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宣州。投入1.07亿元,解决22.7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投入2.12亿元,完成316个校安工程项目、新建改造校舍33.86万平方米。建成留守儿童之家68个、留守儿童活动室12个。完成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1个农家书屋和81个自然村广电“村村通”建设。投入1300万元,建成23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0所。争取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19个,发放库区移民直补资金509万元。区政府每年兑现承诺,办成了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好事、实事。完成18个乡镇卫生院、3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77个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建设,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狸桥、孙埠、水东、水阳“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累计流转农村集体土地18万亩,促使规模经营水平大幅提高。
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示范先行、典型带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主、突出实用”的原则,我区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新农村,城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在抓好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区重点推进示范镇、整体推进型示范村和社会和谐型示范点的建设。我区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标准粮田建设、灌区配套建设、烟水配套、水利血防、农村沼气等各类项目近百个,同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争取农田水利、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各类项目224个。累计投入4.5亿元,改造县道7条97公里,修建“村村通”公路911.3公里、通畅工程和通村公路84.2公里,改建宣水路、宣港路和X018线,改造危桥10座。宣宁高速、芜雁高速、芜申运河宣州段及宣狸线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全面启动宣狸路朱桥段接线工程。
目前,全区拥有综合交通线3069.5公里。国家电网重点工程宣州段建设扎实推进,新建2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累计投资5.8亿元,改造台区664个,新增10千伏公用线路415公里,进一步解决了城乡居民及工业用电需求。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49%。每年投入1300万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成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70个、各类示范点600个。我区将城乡文明创建与环境治理融为一体,引向深入,实现了城乡面貌大改观,发展环境大优化,居民素质大提升,为建设“创新宣州、实力宣州和幸福宣州”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水阳镇获“全国改革与发展试点镇”、“中国幼蟹之乡”称号,水东镇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水阳江下游近期防洪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投入6.78亿元,完成8座万亩大圩86.2公里堤防加固、26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金宝圩大型泵站技改、双桥河治理等近60个重点水利项目。获评“全省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先进单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被授予省“江淮杯”银奖(铜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