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要闻

医改新政从“药品零差率”破冰

发布时间:2010-02-02 16:43 来源:宣州区政府 浏览:
【字体大小:

2010年1月1日起,宣州区和郎溪县政府举办的33家乡镇卫生院及其一体化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172种省补充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零差率”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省大胆探索医改新路的突破口。 为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11月,省政府决定在全省32个县(市、区)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我市的宣州区和郎溪县位列其中。这次,我省将医改的终端牢牢锁定在最基层的乡村卫生室,着力构建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的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药品零差率,百姓得实惠 1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郎溪县新发镇中心卫生院,医院内外两条“1月1日起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大红条幅十分醒目,医院大厅的公示栏里贴着5张A4的白纸,上面打印着医改前后数百种药品销售价格的对比,一目了然。 记者在公示栏里看到,大多数的药品价格都下降了2至3元左右,少数药品的降价幅度更大,如常用的三九感冒灵颗粒,1月1日前售价为9元,1月1日后,售价仅为4.31元,降价幅度达到50%还多。还有的消炎药原本20多元,现在就几块钱,有种氨基酸原本40多元,现在售价仅为8元。 一位患者告诉记者,现在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提高了,药又是成本价,原来她住院一天的开销达到70多元,现在一天只花20多元钱,看病真的不贵了。 新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岑黎明告诉记者,药品价格降低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自1月1日起,医院的门诊量明显增多,原本一天接诊三四十人,现在一天多达五六十人,原本有些小病的老百姓都是自己到药房里买药,现在医院的药比药房的还便宜,老百姓有个小痛小病的都到医院来了,甚至连邻近乡镇的一些农民都来看病了。岑黎明说,医院看病,现在药品是一分钱利润都没有,他算了一笔账,仅这20天,医院已让利10万元。 随后,记者走访了宣州区向阳卫生院、向阳河北村卫生室、宣州区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到一处,看到那里都悬挂了横幅、张贴了宣传标语,严格执行了从1月1日起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医改政策。 “药品零差率销售”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此次我省大胆探索医改新路的突破口。 为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11月,省政府决定在全省32个县(市、区)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我市的宣州区和郎溪县位列其中。 2010年1月1日起,宣州区和郎溪县政府举办的33家乡镇卫生院及其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172种省补充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实行“零差率”,通俗地说就是药品按招标进价销售,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患者。 据宣州区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1月1日起,宣州区21所卫生院、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4个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后,库存药品平均销售价从10.66元降至6.8元,下降36.2%;人均门诊药品费从51.17元降至31.48元,下降38.5%;人均住院药品费从330.56元降至223.96元,下降32.2%。 2.回归公益性,呵护百姓健康 “药品零差率”是此次医改的突破口。 对于这一改革重点,我省采取了分“两步走”的办法。试点过渡期间,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里根据招标等情况统一确定采购品种、采购限价,统一确定生产企业及配送企业条件,以市或县为单位组织统一招标配送,全部实行零差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库存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国家指导价和省采购价。而最终目标,则是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 “药品零差率”之后,医院的利润少了,医院如何生存? 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王德福介绍说,“零差率”是此次医改的切入点,而这次医改的核心是将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为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并真正回归公益性,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政府对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管理。 王德福分析说,1978年以后,国家财政对医院的补贴越来越少,医院走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后,一方面为了养活自己,一方面为了参与市场竞争,引进人才、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不断增强,公益性质淡化,“以药养医”的现象十分突出。尽管国家规定,药品加价不得超过15%,但实际加价比例都不止这个数。据调查,医药卫生消费支出仍然是继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这不是哪一个城市的个别问题,而是全国的普遍现象。 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全体群众都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真正实现人人有病都能得到方便、周到、优质、优价的医疗服务,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了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全省实施意见。2009年11月,全省在全国率先开展32个县(市、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3.综合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据介绍,此次医改,我省的目标是,3年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全体居民,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均提高并稳定在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所有困难人群,“夹缝群体”也将纳入全民医保。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全省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09年不低于15元提高到2011年不低于20元。 我市的实际情况如何?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从现有的医疗资源看,我市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7个,有二级以上医院13所,有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21台,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2.96张,高于全省平均。 从公共卫生服务看,我市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免疫规划范围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从基本医疗保障看,截止到2009年12月,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参保率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统筹;全市新农合参合率高达96%,居全省第一,受益人次134.5万人,2009年全市城乡医疗救助困难群众10329人次,发放救助奖金1399.9万元。从政策层面讲,我市医疗保障政策初步实现了全覆盖。 为确保医改工作顺利实施,我市和试点县区都成立了医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两个试点县区还成立了分流安置、绩效考核、运行补偿、招标配送、政策宣传等工作小组,做到了改革工作组织、人员、责任“三落实”,在试点中力争做到“吃透文件精神,贯彻政策不走样”。 王德福介绍说,此次医改省里经过了多次深入的调研,继医改实施意见后,还分别制定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行政村卫生室改革试点方案,及人员分流、绩效考核、运行补偿和药品采购等一系列试点办法,这些文件被称为“一主三辅五配套”。此次医改是“一揽子工程”,操作性强,它更是一项创新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这也是这次改革的五项主要任务。即: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以药补医”,实行零差率销售;推进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目前,试点的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已经核定,财务情况基本摸清,药品招标已经开展,零差率销售已经执行,岗位设置、竞聘上岗、人员分流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推进,以确保春节前按照新模式运行,2010年5月份前完成人员分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