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村打造生态经济产业集群素描
走进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五星乡刘福村,记者已很难看到以往意义上的农村迹象了:一幢幢别致的楼房、一条条平坦的道路、一辆辆穿梭的车辆,还有可与集镇相媲美的垂钓中心……
位于安徽宣城市宣州区北郊5公里处的刘福村,总面积9.2平方公里,辖43个村民组、5200人。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区和安徽省百佳生态示范村的刘福村,立足打好特色、绿色、生态三张牌,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着力打造“东片优质水稻、西片特色蔬菜、南片水产(畜禽)养殖”三大别具特色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构建起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05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6.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640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出202元。近日,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徐立全到该村调研综治工作时,对该村立足村情发展生态经济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小芹芽长成了大产业
在刘福村,除了人均1.3亩的耕地外,几乎没有什么资源优势可言。然而,这个村却因土质好、无污染而独具生态优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刘福村就有农民零星栽培压土芹芽。当时栽培压土芹芽的农民,都是“清一色”的“提篮小卖”。由于农民栽培的压土芹芽脆嫩可口、入口无渣,所以深受城镇消费者的青睐。
为促成规模,做大产业,刘福村抓住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区的契机,对田、林、路、渠实施“大整容”,基本形成了“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树成行”的新格局。2002年,村里成立了由村干部、种芹大户20人组成的芹芽协会,为芹农提供产前、前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当年,全村800亩芹芽产量达27吨,经协会销往苏、浙、沪等地的达80%。由于运输成本较高、有品质无品牌等原因,导致当年芹农增产而不能增收。村两委一班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意识到创建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性。有道是,功到自然成。2003年,该村申报的无公害压土芹芽被省无公害农产品办公室批准为无公害农产品,申请的“福雪”牌商标也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这样一来,芹农发展芹芽生产的信心更足了,新增芹芽面积达300亩。在销售过程中,该村改变以往舍近求远的做法,以品牌开拓周边城市的蔬菜市场。短短数月,“福雪”品牌凸显效应。芜湖、马鞍山等周边城市的客商纷至沓来,到刘福村整车批发芹芽。 2003年,全村芹农亩均增收1800元。该村自我加压,引入新技术、新机械、新信息、新举措,果断地实施了栽培方法、壅土方式、茬口安排、农药监测等方面的系列改革。2005年,全村芹芽总产量达3900吨,总产值突破40万元大关。2006年,刘福村压土芹芽面积达1560亩,成为全市唯一的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村级无公害压土芹芽标准生产基地。目前,这一优势产业带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最稳定、最可靠的增收主渠道。
优质稻取代了老品种
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对于刘福村来说,发展粮食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像其他地方的农民一样,刘福村农民一直以来都是栽插的低产低效的双季稻老品种。“水稻加油菜,一年八百块。”成为当地农民栽插水稻老品种的真实写照。
“要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靠科技点‘金’。”村两委一班人形成共识后,决定加大水稻老品种改良力度,稳妥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在市农委的“撮合”下,该村与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姻”,成为互动共惠的合作伙伴。2001年,该村首先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95—2”水稻原种,在集中成片的村民组进行试种,结果令当地农民非常满意。2002年,该村在全村推广优质高产的“95-2”双晚良种,亩产量比改良前新增200斤左右。至此,当地农民栽插多年的“秀水”系列老品种,终因“失宠”而被农民永久地“冷落”了。2006年,该村正式淘汰亩产量仅有700斤至800斤的“167”早稻老品种,全面推广了试种成功的“中组3号”、“嘉育312”、“嘉育314”早稻新品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宗文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推广的早稻新品种,每亩增产300斤到400斤不存问题。”目前,该村正积极争取国家8000亩良种繁育基地在本村的实施,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思路壮大了养殖业
刘福村水域宽广,河汊纵横,拥有可养水面855亩。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对水产养殖业没有丝毫兴趣,总认为当地水面不适合水产养殖。因此,这些无人问津的水面便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针对水产养殖这一老话题、新问题,村两委一班人一直在苦苦地寻思着良策。2002年,村两委经过研究,从水产养殖大镇水阳引进2名养殖能手,将本村176亩水面发包给他们搞虾蟹混养,以辐射和带动当地农户参与水产养殖。一年下来,2名养殖能手都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这样一来,当地农民也心痒难耐,跃跃欲试。自2003年起,该村便有不少农民主动“请战”,纷纷要求承包水面搞养殖。率先跻身养殖队伍的刘福村农民,边求教,边摸索,边实践,都如愿以偿地偿到了水产养殖的甜头。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当地又有一部分农民“盯”上了有限的水面。他们或精养名贵鱼类,或养殖市场俏销的麻鸭,或发展菱、藕、茭白等水生经济作物立体水体种养。到2005年,刘福村可利用水面全都“名花有主”。不仅如此,当地还有十几位农民将100多亩低洼田改建成蟹苗池,从事蟹苗繁殖。后汉村民组农民候永革,改建1亩多低洼田繁殖蟹苗,年出售蟹苗收入达1万多元。如今,刘福村已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的生态养殖产业链,养殖业成为该村的又一特色主导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