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要闻

对接东部潮正涌——我区承接产业转移一年综述

发布时间:2011-02-17 09:17 来源:宣州区政府 浏览:
【字体大小: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皖江城市带59个示范县市区之一的我区而言,承接步伐铿锵有力,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综合实力大幅增长,主要指标增幅居全市前列,总量在全省15个县改区中名列第一。2010年,全区实现区属生产总值110亿元、财政收入16.0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46亿元、引进市外资金125.8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3.75%、51.13%、21.67%和114%。
  是什么让我区在风起云涌的承接大潮中力拔头筹、抢占先机?又是什么让古老的宣州大地再次迸发创业的激情和冲天的干劲?

冲破“樊篱”天地宽

  去年年初,区委十一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正式下达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高效承接、跨越发展”的动员令,一场围绕“贯彻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大讨论活动在全区广泛深入展开。通过专题调研、座谈交流与相互启发,我区干群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迅速形成共识: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区唯有冲破思想“樊篱”,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后来居上、争创优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4.22”组团招商方案在“务虚”中“横空出世”,拉开了全区大招商、大发展的序幕;区政府继而又拿出3个“2000万”用于强工、强镇和优化信贷环境,不断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踌躇满志中,区四大班子领导及区直单位、乡镇办事处负责人率先走出去,一批批苏浙沪客商纷至沓来——考察投资环境、洽谈合作细节、落实建厂事宜。2010年,仅区四大班子领导率队外出招商147人次,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带队招商791人次,共有1264人次客商慕名前来,全年共签约投资千万元项目165个,协议资金163.5亿元,实际开工15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3.8亿元,取得了招商项目签约率、履约率双丰收的喜人战果。
  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工业强区”和“强镇发展”两大基本方略,先后召开了支持加快园区建设和重点乡镇发展座谈会,实行“一事一议”、“一镇一策”,并通过区国资公司发行债券募集资本和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为园区大建设、乡镇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据了解,区国资公司全年完成融资4.84亿元,发行建设债券8000万元,各金融机构有效加大信贷投放、年末新增贷款余额达22.8亿元。

“双轮驱动”快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是基础,项目落户是关键。我区一方面审时度势、科学布局,着力抓好以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的园区建设;另一方面立足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引进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物流商贸等为重点的大项目、大企业和大集团,力促园区建设与项目招商双轮驱动、比翼齐飞。
  作为全区“平台建设”和“项目落户”的典范,宣州经济开发区在过去的一年里,紧紧围绕“坚持一个中心(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两个目标(招商引资13亿元、税收1.1亿元),抓好三大建设(路网、电网、污水处理厂),启动码头和安置区建设”工作目标,致力打造经济发展先行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5.1亿元,完成征地1.2万亩,引进工业项目58个、协议资金91.5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3个),实现税收近1.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全面刷新了历史记录,较好落实了“开发区建设提升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各乡镇也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纷纷投入到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狸桥镇瞄准“工业强镇、边贸重镇、旅游名镇、生态大镇、文化古镇”这一定位,充分发挥毗邻江苏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园区建设和项目进驻力度,继狸桥开发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后又引进光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漪湖昆山生态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项目,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去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8240万元;洪林镇依托洪林分区和宣郎经济带这一“主阵地”,加大承接产业力度,先后引进企业19家,其中投资超亿元企业4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2000万元以上企业8家,总投资额8.15亿元,新增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达4.2亿元。2010年,全区乡镇财政收入均超800万元,狸桥、水东、水阳、鳌峰等乡镇办事处财政收入超6000万元,孙埠镇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乡镇经济奋力崛起成为拉动宣州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区镇一体”谋新篇 

  我区在全力推进产业承接的同时,强化“区镇一体”的协同作战意识,区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素衔接、错位发展。
  空间布局一体。面对新一轮产业转移加速态势,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区委、区政府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办事处转变观念、放手放胆,积极筹建开发区分区和设立“园中园”,同时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园区“扩区扩园”与转型升级,在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上保持同频共振、“区镇一体”。目前,我区已形成以宣州经济开发区、狸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水阳、水东、金坝、寒亭、古泉、洪林分区及木材加工园、粮食产业园等为补充,以宣南、宣港、宣泾、宣狸多条经济带为辅助的“二区十园多带”格局。
  要素衔接一体。为了破解工业用地“瓶颈”,我区采取新农村土地整治办法,置换建设用地4000亩,根据总体需要调剂使用,保障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不延缓、不阻滞;为了延揽各类经济战线人才,我区通过公开招考公务员和聘用专业技术人才等方式,聚集人力资源,及时补充到区直经济职能部门和工业强镇、经济重镇;为了保障乡镇经济园区加快发展,区政府对发展势头强劲的乡镇实行重点倾斜、全力支持,并将募集的上千万元资本全部投放到重点乡镇用于建设与发展。
  产业转移一体。围绕全区确立的六大主导产业,宣州经济开发区和各乡镇办事处通过税收分成、共建共享的方式,在激发各自招商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使得转移进来的项目和产业在全区范围内有序流动,避免和减少产业同构、无序竞争,最大程度地实现错位发展、共同发展,从而确保产业承接转移力度大、效果好。(汪传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