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里吴家相互退让三尺地基而成,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根据清代姚永朴《旧闻随笔》记载: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退让三尺,吴家感服,亦让三尺,六尺巷遂以为名。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桐城市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人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当下如何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赋能基层治理好“枫”景。
循“六尺巷之光”,吹拂“礼让之风”,践行矛盾不上交。六尺巷故事中,张英自觉自愿的谦然礼让,与基层治理的自治理念不谋而合。“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在今天利益多元化、矛盾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要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借鉴六尺巷精神,创新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远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方法,力争以“谦和礼让”融洽干群关系;以“和谐包容”化解矛盾纠纷;以“多治融合”提升治理水平,引导人们知进退、明得失、懂取舍。
循“六尺巷之光”,吹拂“和睦之风”,践行平安不出事。六尺巷所体现的谦让礼让,宽容和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动写照,在基层治理中,吹拂“和睦之风”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君子不患位之不卑,而患德之不崇”。你仁我义,浸润心灵;友邻睦邻,和谐相亲。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要结合各项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树立道德标杆,要引导群众见贤思齐、以德化人、以德为范。
循“六尺巷之光”,吹拂“法治之风”,践行服务不缺位。六尺巷礼让宽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基层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跨度大,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和压力,人往往容易变得急躁,常常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他人出言不逊,造成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酿成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为筑牢基层坚实屏障,我们要读懂六尺巷之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六尺巷精神,聚焦民生实事,倾听居民呼声,让工作往居民心里走,力求把百姓需求清单变成幸福清单。同时在处理复杂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时,找准矛盾的平衡点和着力点,全力践行服务不缺位。
六尺巷中有古韵,虚怀若谷数张英。六尺巷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新文化载体,其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它的“宽”不只是在有形的“六尺”上,更是“宽”在无形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的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在张家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但它凸显的 是对待矛盾应有的态度和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邻里关系的范本,同时也是家风家教的范本,其蕴含的基层治理的社会文化根基值得深入挖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尺巷的故事虽小,礼让精神却如涓涓细流,温润人心,泽被后世。当下站在时代的新起点,我们要以六尺巷故事为引,以张英让贤为鉴,在追梦路上,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担当。让我们在时代洪流中,保有一份温情,坚守一份美德,循着“六尺巷之光”, 赋能基层治理好“枫”景,携手共建美好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