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发电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据测算,建设一座1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占地约2000亩,年发电量可达1.1亿千瓦时左右,每年节约标煤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8万吨。按一亩林地存活100棵树,一棵树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8.3千克计算,相当于增加林地42600亩,是项目占地的21倍左右。建设一座10万千瓦的风电场,占地约240亩,年发电量可达2亿千瓦时以上,每年节约标煤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6万吨,相当于增加林地85200亩,是项目占地的340倍左右。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突破,成本的大幅下降及转换效率的提升,现在的光伏发电已实现平价上网,再者,风电和光伏发电产品原材料零成本,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除了良好的生态意义,还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很大。
绿色电力发展面临的困难。一是受土地制约因素的影响很大。由于生态红线、土地、林地、水利、湿地等原因,可开发区域被进一步压缩,风光项目特别是光伏发电可利用土地已变得极其有限,再加上电网接入条件的局限,适合建设光伏的土地面积更加收窄。以宣城市宣州区为例,国土面积2621平方公里(约合393万亩),可规划光伏发电的土地仅有1.31万亩,占比只有1/300。二是电网接入消纳受限情况严重。以宣州区电网为例,220kV军瑭变已接入100MW光伏、50MW风电,空余可利用间隔为0;220kV南漪变已接入100MW风电,空余可利用间隔为0;电网严重依赖 500kV 敬亭站,但该站点调峰压力较高,也没有为新能源电量预留间隔。邻县市的梅峰变、茶谷变虽有一些可利用间隔,但长途架线,成本巨大,可行性不高。
几点建议。一是做好评估评价,在不影响行洪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试点在湖(河)沿滩涂、圩堤背岸、湿地坑渠等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二是结合“智慧园区、智慧医院,智慧学校(社区)”等新能源一体化模式,因地制宜地加大推进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深挖绿色电力发展潜力。三是积极推进“光伏制氢”技术成果转化利用,推广光伏发电和“光伏制氢”一体化项目。四是结合源网荷储、多能互补项目的逐步推行,加快电网升级改造步伐,促进电源侧、负荷侧的契合度,加快储能建设规模,努力尝试局域网,智慧网的电网运行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