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咽干、咽痛、咳嗽,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等。近期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呈小幅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玩具、手及食物等传播,也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痛、皮疹和杨梅舌等为主,多见于3~9岁儿童,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易出现聚集性疫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手部、足部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该病传播途径多样,传播速度快,尤其好发于5岁及以下的儿童,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易出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1.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要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至少洗手20秒。
2.做好清洁消毒。儿童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被、玩具等要定期清洁消毒;注意对患者用过的餐具、水杯等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防疾病传播。
3.预防感染发生。避免接触患者,特别是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以及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
4.积极接种疫苗。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接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重症可致多器官衰竭。5~10月高发,丘陵山区、野外劳作等人群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
1.清理居住环境。定期清理庭院杂草并修剪灌木,每月为家养宠物使用驱蜱药物,以免宠物携带蜱虫入室。
2.做好个人防护。野外作业或露营时,穿浅色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脚,衣物上喷洒含避蚊胺的驱虫剂,返家后立即洗澡并仔细检查全身皮肤(尤其腋下、耳后等部位)。
3.正确处理蜱虫叮咬。若被蜱虫叮咬,不能强行拔除,建议尽快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处理,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食源性疾病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病毒能够潜伏在被污染的水源、食物(如生海鲜)或感染者接触过的物品表面,一旦入口便会引发感染。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和疲乏,有时会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黄疸。
预防措施
1.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及处理食材前,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搓洗双手至少20秒;在户外活动时,可随身携带酒精湿巾。
2.确保饮食安全。不吃生蔬菜和未洗净的瓜果;毛蚶、生蚝等海鲜需经100℃加热5分钟以上才可食用;处理和加工生食、熟食要用分开的案板、刀具和盛放容器,避免交叉污染;外出就餐尽量使用高温消毒后的餐具。
3.注意水卫生。不用不干净的水漱口、刷牙、洗餐具等;不喝生水,喝煮沸的水或瓶装水。
4.保持环境卫生。感染者应使用专用餐具和毛巾,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处理;公共场所应定期对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消毒。
野生蘑菇中毒
野生蘑菇中毒通常是因为误食了含有剧毒成分的蘑菇,这些有毒蘑菇多生长于山区、林地和潮湿草地,和食用蘑菇外形相似。中毒事件多发生在5~9月份,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视物模糊和幻觉等,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1.不采摘野生蘑菇。不要轻信民间或网络上流传的野生蘑菇识别技巧,非专业人员很难区分有毒和无毒的野生蘑菇;即使采摘者曾正确识别过无毒蘑菇,但因野生环境中相近物种混杂、菌丝传播等因素,再次采摘时仍可能误采有毒品种或沾染毒素,存在中毒风险。
2.不购买野生蘑菇。从正规的超市或集贸市场购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不要在路边、流动摊贩或网上购买野生蘑菇。
3.不食用野生蘑菇。不食用自行采摘的野生蘑菇;外出旅游或到农家院就餐时,对于不熟悉的、来源不明的菌类应保持警惕,谨慎食用。
4.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一旦发生野生蘑菇中毒,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5.尽快就医。野生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就医时可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蘑菇或野生蘑菇的照片,以便医生尽快确定野生蘑菇的种类并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