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03777363919H/202504-00013 | 组配分类: | 公示公告 |
发布机构: | 宣州区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公民 |
名称: | 宣州区"麦-稻"周年精耕细作生产技术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25-04-09 | 发布日期: | 2025-04-09 |
索引号: | 11341703777363919H/202504-00013 |
组配分类: | 公示公告 |
发布机构: | 宣州区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公民 |
名称: | 宣州区"麦-稻"周年精耕细作生产技术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25-04-09 |
发布日期: | 2025-04-09 |
宣州区"麦-稻"周年精耕细作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近年来,皖南麦-稻主产区周年单产水平普遍不高,一是小麦生产耕整水平较差,秸秆还田效果不理想,造成出苗率低下,苗情偏弱,影响小麦产量; 二是水稻直播造成病虫草害防控难度增大,以及面临人工及化防成本不断上升等突出问题。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我区通过大力推广稻田秸秆离田、灭茬旋耕等技术促使小麦播种耕整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发展水稻机插秧、大面积飞防,提高水稻单产并降低人工及物化成本投入。在近些年麦稻周年生产过程中围绕优良品质,药剂拌种,科学施肥,病虫草害适期、适药、适量防控,显著提升了周年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形成了一套适宜我区推广应用的麦-稻周年高产高效技术,对促进本地以及皖南地区麦-稻生产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广前景。
二、技术要点
(一)提高小麦耕整质量。小麦播种前可将秸秆打捆离田后再播种也可秸秆还田后灭茬浅旋后再播种开沟覆土。前茬秸秆全量或大量还田田块,要求前茬秸秆粉碎(水稻茬秸秆长度<5 厘米,铺撒均匀,整地时旋耕深度15-20厘米、翻耕深度20-30 厘米,均匀混合秸秆和土壤。经耕翻、旋耕等整地后,田面 60%以上土块最大直径<3 厘米。
(二)科学播种,实现壮苗越冬。选择抗病、抗倒、单株生产力高、生长势强不早衰等丰产型特性的冬小麦品种。生育期在190-200天适宜,小麦播种期控制在10月25日-11月5日,播种量15-20kg/亩,播种前完成整地、基肥撒施,采用药剂拌种,飞播、机械播种时降低速度,防止缺苗,达到播种均匀效果。播后一般每隔2米开挖一条竖沟,主要遵循开沟能全部完成覆土原则,沟宽 20 厘米,沟深 25-30 厘米。距田两端横埂 2-3 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 50 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 20 厘米,沟深 35-40 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 25 厘米,深 40-50 厘米,确保内外三沟相通。
(三)麦田精准施肥。小麦用肥掌握好磷肥及60%-70%氮肥、钾肥作基肥,30%-40%氮、钾肥作拔节肥。一般播种前一次性施用小麦专用肥,肥料主要选择缓控释肥料,推荐配方48%的三元复合肥:养分含量25-13-10(N:P2O5:K2O)或相近配方。雨水天气需及时清理三沟,防止渍害发生。小麦分蘖期、越冬期看苗看天适时适量追肥,切忌过量施肥,防小麦倒伏。
(四)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小麦播前7天,亩用41%草甘膦或20%草铵膦兑水均匀喷雾,杀灭老草(免耕小麦田);播后出苗前,用50%丁草胺,或50%异丙隆兑水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墒情较差时,灌跑马水后施药,提高控草效果;出苗后,于杂草3叶期用5%唑啉草酯(爱秀),双氟·唑嘧胺,等药剂兑水均匀喷雾开展茎叶处理,确保除草效果。要抓住冬前杂草敏感期施药,有效压低冬前杂草基数。对冬前除草效果不好或未及时化除的麦田,待气温回升后要在小麦拔节前及时进行化学除草,以免产生药害。小麦分蘖期前后加强纹枯病防治,可用苯甲·丙环唑、井·蜡芽、烯唑醇等药剂对准茎基部施药;抽穗后以赤霉病防控为重点,掌握“见花施药、二次用药”原则,可选用戊唑·咪鲜胺、井冈·蜡芽菌、苯甲·多抗、烯肟·多菌灵、多菌灵·三唑酮、戊唑醇·福美双、氰烯菌酯等兼治穗期蚜虫、锈病等病虫的药剂进行喷雾预防,第一次用药后5天左右再开展第二次用药防治;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实施第三次防治,确保防治效果。
(五)大田准备。前茬小麦收获后使用大功率机械耕整田块,采用水耕水整(上水泡田,一次深旋耕埋茬,一次浅旋整田)方式,耙匀,做到田面平整(高度差3cm以内)无杂物,田面要平整,上烂下实,不陷机,不壅泥,适度沉实1-2天后薄水待插。
(六)培育壮秧。根据生育期和生产计划安排,确定适宜播、栽期,分批育秧、机插。杂交稻育秧播种量1.5kg/亩左右,常规稻育秧播种量约3kg/亩左右,秧龄25天以内为宜。移栽期控制在6月15日左右,采用咪酰胺浸种预防恶苗病,露白后用高浓度吡虫啉(含量60%以上)拌种,控制秧苗期病虫,特别要注意防治秧田立枯病等病害,防止烂秧,带药带肥下田。
(七)机插控制群体。一季稻栽插行距25cm或30cm,株距16cm,栽插粳糯稻株距可降低至12cm,确保亩基本苗,一般每亩栽插1.5-1.7万穴,保证亩基本苗数不少于6-8万。机插前3-4天,施好送嫁肥,并做到带药移栽,规范插秧机械作业,插秧质量达到浅、直、匀。
(八)肥水合理运筹。水稻推广水稻专用肥、缓释肥和有机肥;氮磷钾平衡补硅锌施用;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单季籼稻为7:3—6:4,粳糯稻为6:4—5.5:4.5;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基肥:穗粒肥的比例为5:5。浅水栽插,薄水护苗,多次放水露田,湿润灌溉促早发,遇低温可适当蓄水保温,90-95%够苗提前烤田,抽穗前湿润灌溉,穗后干湿交替,保根护叶防早衰,成熟前7天断水,活熟到老。
(九)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按照“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绿色防控原则,利用性诱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以及物理控害技术(风吸、频振式杀虫灯)等,或使用生物源农药控制病虫害,如用真菌杀虫剂(阿维菌素、苏云杆菌等)和植物源杀虫剂(鱼藤酮、苦参碱等)控制螟虫、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用真菌杀菌剂井冈霉素控制纹枯病,春雷霉素控制稻瘟病,井冈•蜡芽控制稻曲病等。重点防控稻蓟马、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模式适宜皖南丘陵麦稻轮作种植区域推广应用。
四、效益分析
“麦-稻”周年轮作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相比,效益十分显著,一是在小麦生产中,落实秸秆处理,精心耕整等技术,小麦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二是水稻采用机插秧,大力降低人工投入,水稻单产实现增加,促进节本增效。通过开展水稻机插,营造良好群体结构,病虫草害发生得到控制,药剂防治次数少,提升稻米品质,实现绿色优质。“麦-稻”周年轮作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区较非示范区,周年生产平均亩均增产增收与节本增效达150元以上。
五、技术编写单位
宣州区种植业局
联系人:黄磊
联系电话:18056338960
六、技术操作图表
见附表1、2。
附表1:
时间安排 |
技术环节 |
主要措施 |
10月下旬前 |
秸秆处理 精细耕整 |
小麦播种前可将上茬稻秸打捆离田后再播种也可秸秆还田后灭茬浅旋后再播种开沟覆土。前茬秸秆全量或大量还田田块,要求前茬秸秆粉碎(水稻茬秸秆长度<5 厘米,铺撒均匀,整地时旋耕深度15-20厘米、翻耕深度20-30 厘米,均匀混合秸秆和土壤。经耕翻、旋耕等整地后,田面 60%以上土块最大直径<3 厘米。
|
11月初左右 |
科学播种
|
选择抗病、抗倒、单株生产力高、生长势强不早衰等丰产型特性的冬小麦品种。生育期在190-200天适宜,小麦播种期控制在10月25日-11月5日,播种量15-20kg/亩,播种前完成整地、基肥撒施,采用药剂拌种,飞播、机械播种时降低速度,防止缺苗,达到播种均匀效果。播后一般每隔2米开挖一条竖沟,主要遵循开沟能全部完成覆土原则,沟宽 20 厘米,沟深 25-30 厘米。距田两端横埂 2-3 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 50 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 20 厘米,沟深 35-40 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 25 厘米,深 40-50 厘米,确保内外三沟相通。
|
12月至翌年1月 |
壮苗越冬 |
一是对于长势偏旺麦苗,墒情适宜不施肥或少施追肥,长势偏弱时要根据底肥使用情况和地力状况,趁雨或趁墒在严寒到来之前追施速效氮肥5-10公斤/亩,以促弱转壮、促苗早发,增加冬前分蘖,争取足够的基本苗;二是采取冬前喷施芸苔素内酯等化调措施促进弱苗生长,确保安全越冬。及时清沟盖土,既可促根控分蘖,又能保温保墒,促进稳健生长;三是冬前低温来临前2天选择晴天温度高时灌跑马水,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改善墒情、促根增蘖,保苗安全越冬,灌水时要控制速度和水量,防止损坏田间沟系; |
2月 |
清理沟系 |
皖南地区春节过后雨水增多,需及时清理小麦田厢沟、腰沟、围沟,确保沟系畅通,确保雨后田间不留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减轻病害,防止湿害影响。并利用清沟土壤进行培土壅根护根,减轻冻害对根系的伤害。 |
11月上旬-12月上旬 3月下旬-4月上旬 |
病虫草害 防控 |
小麦播前7天,亩用41%草甘膦或20%草铵膦兑水均匀喷雾,杀灭老草(免耕小麦田);播后出苗前,用50%丁草胺,或50%异丙隆兑水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墒情较差时,灌跑马水后施药,提高控草效果;出苗后,于杂草3叶期用5%唑啉草酯(爱秀),双氟·唑嘧胺,等药剂兑水均匀喷雾开展茎叶处理,确保除草效果。要抓住冬前杂草敏感期施药,有效压低冬前杂草基数。对冬前除草效果不好或未及时化除的麦田,待气温回升后要在小麦拔节前及时进行化学除草,以免产生药害。小麦分蘖期前后加强纹枯病防治,可用苯甲·丙环唑、井·蜡芽、烯唑醇等药剂对准茎基部施药;抽穗后以赤霉病防控为重点,掌握“见花施药、二次用药”原则,可选用戊唑·咪鲜胺、井冈·蜡芽菌、苯甲·多抗、烯肟·多菌灵、多菌灵·三唑酮、戊唑醇·福美双、氰烯菌酯等兼治穗期蚜虫、锈病等病虫的药剂进行喷雾预防,第一次用药后5天左右再开展第二次用药防治;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实施第三次防治,确保防治效果。
|
5月中下旬 |
小麦抢收 |
使用加装秸秆粉碎装置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或者开启秸秆粉碎装置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及时抢收,根据情况直接售卖,或晾晒或烘干储藏。 |
附表2:
时间安排 |
技术环节 |
主要措施 |
5月下旬-6月上旬 |
培育标准 壮秧 |
根据生育期和生产计划安排,确定播、栽期,分批育秧、机插。秧龄25天以内为宜。移栽期控制在6月15日左右,采用咪酰胺浸种预防恶苗病,露白后用高浓度吡虫啉(含量60%以上)拌种,控制秧苗期病虫,特别要注意防治秧田立枯病等病害,防止烂秧,带药带肥下田。 |
6月上旬之前 |
秧田整备 品种选择 |
秧田整备:选择排灌条件好,便于管理和运秧的田块作为秧田,秧田和大田比为1:80-90(旱育秧)或1:70-80(湿润育秧),秧床宽度1.4m-1.5m,沟宽20cm-30cm,深20cm,秧田板面做到“实、平、光、直”,也可按工厂化育秧技术操作进行。 品种选择:常规糯稻为主, 亩有效穗20万以上,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不低于27克。全生育期135天以上合法审定品种; |
6月上旬 |
秸秆还田 精细耕整地 |
秸秆还田,精细耕整地:小麦5月下旬收获后及时翻(悬)耕灭茬整田,秸秆机械粉碎(≤10cm)后均匀铺撒在田表,撒施速效氮肥(每亩用50kg碳铵或者20kg尿素)或者每亩加2kg秸秆腐熟剂均匀撒在粉碎的秸秆上,采用水耕水整(上水泡田,一次深旋耕埋茬,一次浅旋整田),耙匀,做到田面平整(高度差3cm以内)无杂物,无秸秆堆积,上烂下实,不陷机,不壅泥,薄水待机插。 |
6月上中旬 |
及时机插 |
及时机插,保证基本苗,抢适宜天气抢早栽插,一季稻栽插行距25或30,株距16,栽插粳糯稻株距可降低至12,确保亩基本苗,一般每亩栽插1.5-1.7万穴,保证亩基本苗数不少于6-8万。机插前3-4天,施好送嫁肥,并做到带药移栽,规范插秧机械作业,插秧质量达到浅、直、匀。栽后注意防漂秧和太阳晒秧,灌浅水护苗活棵,不可长时间晒田露田,防止落粒谷出苗疯长。 |
7月-10月上旬 |
早发早控 科学肥水管理 |
早发早控,科学肥水管理:推广水稻专用肥、缓释肥、新型肥料和有机肥;化肥氮磷钾肥(折纯)比例为10-12:5-6:8-10,氮肥基蘖穗肥比例4:3:3,施用缓释肥按照产品施用技术要求进行;始穗期结合药物防治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920等)和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达到预定穗数的90%时烤田,抽穗前有水灌溉,抽穗后中后期干湿交替,保根护叶防早衰,成熟前7天断水,活熟到老。双晚灌浆期湿润管水,保障套播的绿肥种子及时出苗。 |
病虫草害 绿色防控 |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按照“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绿色防控原则,采用性诱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及物理控害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色板诱杀技术等)等,或者使用生物源农药控制病虫害,如用真菌杀虫剂(阿维菌素、苏云杆菌等)和植物源杀虫剂(鱼藤酮、苦参碱等)控制螟虫、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用真菌杀菌剂井冈霉素控制纹枯病,春雷霉素控制稻瘟病,井冈•蜡芽控制稻曲病等。重点防控稻蓟马、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 |
|
10月中下旬 |
水稻收获 |
及时收获、干燥、贮存:使用加装秸秆粉碎装置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适期完成收割。 |
© 2025宣州区人民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维电话:(0563)3027267 传真:(0563)3023029
皖ICP备05004400号-1
网站标识码:3418020037 皖公安备案
34180202000313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