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宣州区教体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州区教体局> 规划计划> 工作规划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5656/202501-00040 组配分类: 工作规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教体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宣州区教育体育局2025年教研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5-01-09 发布日期: 2025-01-09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5656/202501-00040
组配分类: 工作规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教体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宣州区教育体育局2025年教研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5-01-09
发布日期: 2025-01-09
宣州区教育体育局2025年教研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5-01-09 08:10 来源:宣州区教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工作思路

2025年,区教研室工作思路为“抓实常规,突出重点”。重点围绕“一个中心”“一项改革”和“六大工程”开展工作。即以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为中心;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实施“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校教研组建设工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订单式教研校校行工程和教研基地建设与课题研究融合工程六大工程。

二、工作重点

(一)一个中心:以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为中心。

宣州区基础教育全面落实高中的“三新”与义务教育的“双新”改革。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工作,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指导学校建立《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要求学校落实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解决好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学习单元方向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三种关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校完善校本课程科目设置。

(二)一项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评价方式的改革。

把“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推动学校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等课程,突出育人目标的价值引领。积极探索“发展性增量评价”评价方式的改革。采用教学质量增量评价,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能够解决终结性评价中不同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基础的对比难题,有利于各类学校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鉴于这种思考,运用统计学和测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学校教学质量增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对学校教学水平评价的依据,“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科学客观地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进步。建立全区各中小学教学质量起始目标动态数据库,用“增值分”考核学校,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和激励性,有利于提高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的积极性。

(三)六大工程

1.实施“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工程。

落实省、市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开展集体备课和教情学情研究,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继续组织开展宣州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送教到校等研修活动。

2.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制度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宣城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18条(2023年修订版)》为抓手,指导学校(园)完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和机制,引导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聚焦常态课堂,聚焦学生学习,引领学校和教师构建“育人课堂”“高效课堂”。加强考试评价改革研究,开展教学评培训,提高考试命题质量,推动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高质量命制义务教育相关学段期末考试和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调研考试2套试题,高质量举办2025年全区九年级年级第二轮复习备考研讨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研讨会2次会议。

3.学校教研组建设工程。

实现城乡联动,推动区域间、城乡间、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学结对校际间优质化、均衡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教研共同体”,实施“城乡教师结对共同体、名师引领”计划。成立“校本教研基地校”,进一步形成各级基地校、示范校和优秀教研组的辐射帮扶机制。构建“1N”融合大教研新机制,建议每学期(月)围绕一个教学核心研究主题,分解成若干小专题,组织一次区级活动。各片、校、教研组分别单独或联合承担若干小教研活动,做到全区一盘棋,三级联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教研。积极构建三类教研共同体:城乡帮扶、校际联合、全区联动,倡导打破学科、学校界限,积极开展跨校、跨片区、跨区域联合教研。集团校和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科室建立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学校教研体系。制定课程、教学、评价、教师发展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做到一校一策,进一步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4.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

发现和培养年轻教师,重视“青蓝工程”和“种子教师”中长期培养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开展“跟单式”教师培养模式,要发挥现有“中心教研组”“新课标研修团队成员”的作用,以“精品课”和“优质课”为样板,在区范围内加以复制、推广、应用。具体通过统筹开展学校开放周、开放日活动。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展示、教学质量分析、教学管理交流活动,共享各校教研成果,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促进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提升教师数字化教研素养,引领教师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开展数字化教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基于教与学过程中各类实证数据的分析,借助大数据,提升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能力。

5.开展订单式教研校校行工程。

创新教学研究方式。教研工作重心下移,主动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中间,采取驻校教研、主题教研、“订单”教研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开展讲示范课、教学设计指导、课标教材解读、作业设计指导等教研活动,确保区域内学科教师和教研员广泛参与。加强过程管理,对“驻校教研”“订单教研”“教研联系点”进行跟踪评估和满意度调查,

6.教研基地建设与课题研究融合工程。

狠抓教育科研引领,充分利用省级课题和省市教研基地校(区)就实际教学中的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继续积极申报课题研究,以小微课题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继续聚力解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需求,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工作为主要支撑,一手抓骨干教师研究意识的养成、研究能力的培训,一手抓优秀教科研成果的培育、教科研经验的推广,坚持能力提升、种子培育和成果转化一体化推进,使得教科研工作成为我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效“助推器”。

三、常规工作

1.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素养大赛,如智慧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等。

2.开展2025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3.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积极研究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指导学校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多管齐下,扎实推进创新性学生培养工作。

4.持续落实科学保教,夯实普及普惠。

5.扎实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继续创建一批省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

教研室将在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下,推动全区教研和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共建共享共进的教研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