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重点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完成情况
|
存在问题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1
|
巩固提升“双创”成果。
|
区文明办
区卫健委
|
1、开展健康素养宣传月系列活动,辖区各医疗机构均按照要求规范开展了健康生活方式、 爱牙日、三减三健等主题宣传活动和讲座42场、咨询活动 31 期。2、成功举办宣州区2024年健康素养巡讲暨健康科普作品大赛,同时,宣州区获得市级优秀组织奖。3、在全区所有幼儿园和小学的适龄儿童全面开展儿童防龋项目(局部涂氟和窝沟封闭项目)已完成窝沟封闭6-9岁儿童4201人,完成率214.67%;已完成局部涂氟3-6岁儿童6695人,完成率101.56%,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在健康社区和学校、机关、企业开展“合理膳食,健康体重”讲座,受益人群达到四千余人。
|
无
|
1、持续做好健康促进行动各项工作,按照规定进度完成年度工作任务;2、持续开展好健康口腔行动局部涂氟与窝沟封闭项目的实施,做好迎接省检的准备工作;3、带领中心医院和中医院相关作品参加宣城市2024年健康科普作品评选,带领健康素养巡讲专家参加全省健康素养巡讲大赛;4、督促西林、双桥、飞彩三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城市社区戒烟门诊的规范化建设,要求中心医院持续做好省级戒烟门诊的特色化建设和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
2
|
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建成运营公办普惠托育中心1个。
|
区卫健委
|
1.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资金,开展人口健康基金帮扶救助项目;2.完成区级公立托育机构和公立医院托育点挂牌,全区总托位数达3500个(其中普惠托位3040个),每千人托位数达4.55。在国家托育机构备案系统中成功备60家(含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备案52家),其中普惠性托育机构53家。3.出台《宣州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相关措施》的通知》《宣州区育儿补贴发放实施方案》。4.完成民生实事全区新增托位62个。5.开展托育宣传月活动。
|
无
|
1.落实宣州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相关措施》的通知》《宣州区育儿补贴发放实施方案等文件;2.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3.开展人口健康基金帮扶救助项目。
|
3
|
持续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
|
区卫健委
|
1、开展五年一次慢性病社会因素调查与营养监测工作,举办慢性病社会因素调查与营养监测工作启动会和培训会,对调查监测工作进行全面布置。在全区12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共有3011人参与了调查问卷和现场采样,区疾控中心进行信息录入,目前,调查报告已形成;2、拟定新建10%健康社区(村)文件,启动新增25个健康社区(村)的创建工作,并维护原有健康细胞建设。
|
无
|
1、根据省卫健委要求,做好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典型案例的撰写与上报工作;2、做好中央转移支付慢性病项目绩效运行监控工作;3、做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组织和培训工作;4、做好健康社区(村)维护建设和资料整理工作。
|
4
|
深度链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打造跨省、跨区域城市医联体,建立重点学科联盟4个。
|
区卫健委
|
1.已建立的7个“长三角”名医工作室进一步加强门诊、手术、指导、学术交流等巩固工作,截至目前,门诊人次580次、带教23次、三四级手术17台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项。2.已建立6个专科联盟,3个跨区域城市医联体。
|
无
|
1、落实医共体“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以及医联体“十统一”运行机制,规范推进紧密型医共(联)体建设。2、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医疗和预防有效融合,实现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补偿政策、双向转诊、公卫服务上下贯通,打造优质高效、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整合型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5
|
支持市中心医院“创三甲”、市四院“创三级”,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建狸桥、水阳区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
|
区卫健委
|
宣城市中心医院:市中心医院根据《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一票否决项中三甲要求182项,已完成167项;监测数据部分C类指标349项,已完成204项,A类指标93项,已超额完成127项;现场检查部分C类指标315项,已完成289项,B类指标210项,已完成97项,A类指标70项,已完成19项。宣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已获省卫健委下发的三级精神病医院设置批复。
狸桥中心卫生院:通过医共体帮扶新开设了皮肤科、甲乳外科、麻醉科、五官科等科室,设立医共体儿科专家门诊,截至9月份收治儿科病人180余人次,解决基层儿科短板。1-9月,门急诊41859人次,同比增长4.4%。
水阳镇中心卫生院:已与三级医院签订轮训协议,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每年前往医共体牵头单位轮训一个月。今年以来,医共体牵头单位开展影像远程会诊1483次,开展腹腔镜手术19台,1-9月份,门诊人次30991人次,同比增长18%。
|
无
|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医疗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配备,2.继续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共享医疗资源,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引进新的诊疗设备,提高诊断能力。3.派遣医护人员外出学习,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借专家驻点帮扶之机,提高特色科室和其他科室的新项目新技术开展。4.持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