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政策解读> 部门解读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5063/202410-00081 组配分类: 部门解读
发布机构: 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宣城市宣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解读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10-17 发布日期: 2024-10-17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5063/202410-00081
组配分类: 部门解读
发布机构: 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宣城市宣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解读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10-17
发布日期: 2024-10-17
《宣城市宣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解读
发布时间:2024-10-17 08:13 来源: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规划》编制背景及依据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安徽省及宣城市关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决策部署,依据《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修函〔2022〕29号)要求,结合《宣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宣城市宣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等,编制《宣城市宣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编制过程

2023年3月—2023年5月,根据基础数据和调研结果,立足宣州区情,开展重大生态系统问题及风险和恢复力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潜力评价、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模式、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修复空间分区及工程项目布局、生态修复市场化投入机制及有关政策等6项专题研究工作。2023年6月—9月,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上位规划内容,编制形成《规划》初稿。《规划》初稿形成后,于2023年9月18日,征求区直相关部门及局相关科室(单位)意见。10月24日,召开局相关科室(单位)审查会。11月7日,召开征求区直相关部门及局相关科室(单位)征求意见会。11月23日,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2024年7月16日,《规划》经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形成《规划》成果。2024年8月15日,《规划》经宣州区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印发。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是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对象,摸清生态质量本底,综合评价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科学确立生态修复目标和主要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有序部署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生态产品。《规划》是对市级规划目标任务的细化和落实,对全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作出的具体安排,是开展生态修复活动、审批各类生态修复项目的依据。

《规划》成果包含文本、相关附表和图纸、专题报告、数据库。《规划》文本共七章,主要内容如下:

前言:明确《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规划范围和期限等。《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及至2035年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总纲领,是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规划范围为行政管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2585.15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22-2035年,基准年为2021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分析全区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系统功能状况、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成效、形势要求与机遇挑战。

第二章:生态问题与评价。基于全区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系统功能状况分析识别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以及城镇空间的主要问题,并做出综合评判。

第三章: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规划》以全面锚固皖南生态屏障绿色基底、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大力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促进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业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健康安全的城镇空间。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美丽中国“宣州样板”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宣州样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第四章:总体布局重点工程。构建“一屏两廊四区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格局。“一屏”:南部山区生态安全屏障;“两廊”:水阳江生态廊道和青弋江生态廊道;“四区”:北部生态涵养及矿山修复区、中部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东部综合生态功能修复区和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区;多点:指区域内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水源保护地等重要生态节点。

《规划》充分结合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划定8个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分别为扬子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重点区、南漪湖湿地保护与修复重点区、水阳江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重点区、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城镇品质提升重点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国土综合整治修复重点区。

《规划》明确了各生态修复分区和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的主要生态修复任务,并根据生态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谋划布局了8类67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分别为: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工程、城镇综合整治工程、森林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流域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重点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第五章:投资估算。《规划》依据宣州区各部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估算标准,参考在建工程、当前物价水平、本地施工实际等多种情况,根据重点工程项目布局的建设内容、修复措施和工程量等进行投资测算。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投资、地方资金及社会投入等。

第六章:效益评价。综合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转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人民群众幸福感提升等方面带来的潜在效益。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评估监管及公众参与等方面。

四、规划特色亮点

《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及至2035年指导宣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总纲领,是实施宣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

(一)突出系统思维,强调问题导向。《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立足宣州区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能定位,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系统之间的协同性,识别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的生态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和现状分析,提出生态修复的方向和措施。

(二)突出统筹协调,注重项目落地。一是《规划》编制考虑可实施性,充分发挥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牵头作用,加强与区发改委、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财政局、住建局、应急管理局、城管执法局等有关部门协作配合,谋划好规划目标、任务、项目等内容。二是注重项目的落地实施性,依据生态修复分区和重点区域,以区级修复重点项目为平台,整合各部门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态修复工作,确定了8类67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明确项目的实施区域、重点任务、实施时序、投入情况等内容。

(三)加强政策激励,突出实施保障。一是全面落实“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资源整合、以用定治”要求,积极构建“谁投资、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二是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评估监管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促进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管理格局。


五、政策咨询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产资源管理科  丁杨 

联系方式: 0563-3016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