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宣州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州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23417037711387M/202401-00002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名称: 宣州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01-05 发布日期: 2024-01-05
索引号: 123417037711387M/202401-00002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名称: 宣州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01-05
发布日期: 2024-01-05
宣州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4-01-05 15:41 来源:宣州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根据工作安排,现将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不断优化招商思路,聚焦“重点区域+考核调度+落地服务”三大板块,顶格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招引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完成情况

1、2023年区《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招大引强任务完成方面,超额完成全市下达目标任务,百亿项目招引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目前,我区共招引50亿级以上制造业项目2个;新开工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个,其中20亿元-50亿元2个、5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以上项目各1个。

2、所承担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1)实际利用省(区)外资金

1-12月份,全区共申报招商引资入库项目55个,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61.1%,全市排名暂列第3;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05亿元,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95.3%,全市排名暂列第2。

2)新兴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监测

2023年1-9月份,新兴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监测全市排名第1(含宣城经开区),具体情况如下:

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情况(区发改委):全市第2位;新增税务登记企业情况(区税务局):全市第2位;新增缴纳社保企业情况(区人社局):全市第2位;新增注册登记企业情况(区市场监管局):全市第2位;新增上市企业情况(区财政局金融监管局):全市并列第2位;新增股东企业情况(区市场监管局):全市第2位;双招双引项目纳统情况(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全市第1位;双招双引项目情况(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全市第1位。

3)“6543”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1-12月份,全区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10个,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00%;协议投资额482.0亿元,全市排名第3。其中,10亿元-20亿元项目4个,20亿元-50亿元项目4个,5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以上项目各1个。

3、区内指标完成情况

1-12月份,全区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57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4.7%,其中5000万元—1亿元项目37个,亿元以上项目120个。

1-12月份,全区新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128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6.7%,其中5000万元—1亿元项目34个,亿元以上项目94个;实际利用省(区)外资金209.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5.3%。

4、受表彰情况

荣获2022年全市招商引资一等奖。

(二)主要举措

1、聚焦重点区域项目招引精准发力坚持专业招商不动摇,根据全市加强 “双专双实”招商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围绕我区 “2”个主导产业和 “4”个特色产业,优化充实驻外招商力量配置,聚焦上海、苏州、杭州等重点区域,抽调 41名干部组建 5 大办事处开展驻点招商。1-12月份,已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 17个,协议投资额 38.3 亿元。对接长三角区域优质产业咨询机构和产业园运营公司等中介组织,发挥其渠道、区域优势,通过签订委托招商合同,建立合作关系。截止目前, 已与 9 家中介招商机构签订委托招商协议。三是强化长三角地区头部企业、上市公司招引。截止目前,新签约 5亿元以上项目 22个,协议投资额356.77亿元,符合我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项目 19 个,占比为 83.3%。

2、聚焦考核调度,项目调度强力推进。持续落实招商引资双周通报和全年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建立经济运行“赛”机制,出台《宣州区 2023 年度经济运行和重点工作季度 “赛马”考核办法》,将 “6543”计划完成情况及利用省外资金情况纳入重点关注指标。强化对季度任务和关键指标调度,高位推动“一把手”招商,对落后指标单位通过提示单、上门调度、调度会等方式,认真查找原因,明确整改方案,并加强跟踪问效。其中项目签约实现三季度冲刺,“6543”签约方面,1-12月份累计签约110个。50 亿元以上项目招引取得再次突破,百亿元以上项目招引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总投资107.5亿元的宏润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3、聚焦落地服务,项目保障全力以赴。细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流程,强化落户地要素保障核定,积极做好“招得来,落得下”文章。依托“项目建设会战年”活动,加大与 13 个项目建设大会战分指挥部联动,坚持顶格推进、顶格协调,常态化推进项目落地和建设。针对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体系。宏润新能源项目从签约到一期投产、二期奠基只用了 5 个月的时间,刷新了宣州速度。同步加强对在宣重点企业帮扶,推动重点企业增资扩产。立讯精密在我区追加投资,完成了三期投产并开展了四期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三)存在问题

1、区域竞争加大,政策优势不明显。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国内各区域更强调突出招商引资作用,特别是在招大引强上,都在千方百计抢项目,纷纷在政策上加码,招商引资竞争日趋白热化,招大引强的难度不断加大。

2、要素保障不够,吸引投资不占优。相比周边先发地区,我区在要素保障和功能性配套上还有较大空间提升,尤其是在产业基金、土地承载、产城融合上还存在短板,面对企业方提出的高要求,招大引强的吸引力还不够。

3、招商队伍不强,项目招引不专业。招商队伍是区域印象的第一个门面,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当前我区招商队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扎实的产业知识储备,存在招商政策把握不精准,项目研判不及时,推介能力不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中心将紧紧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总要求,精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重点面向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全力招大引强。

(一)进一步推进高质量招商。一聚力招大引强。锚定全年招商引资目标,摸清招商家底,转变招商打法,聚力项目攻坚,招引一批“大好高”项目及产业发展引擎性项目,力争20亿元以上项目招引实现各园区全覆盖,50亿元、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再出新成果。二坚持产业链招商。摸清招引产业主要分布区域及发展现状,围绕优化调整后的“2+4”产业体系,结合产业规划和招商图谱,及时调整产业集群执行机构和推进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企业,重点引进一批与主导产业契合度高、成长性好的链上企业,着力培育高质量产业集群,力争按时完成全年产值目标。三强化党建助力招商。继续坚持党建统揽招商引资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个年”活动,继续发挥好中心党支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党建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主动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以作风建设助力转化招商引资成果转化。

(二)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招商。一强化中介招商。强化与资源丰富、人脉广、招商经验足的中介招商机构深入合作,进一步充实中介招商库,协助我区举办专场招商推介会,加大对宣州投资发展、营商环境推介力度,引进一批产业契合度高的优质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机构严格兑现奖励。二开展社会招商。立足我区现有规上企业,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号召力,全面梳理规上企业推荐项目情况。积极发挥协会作用,通过协会行业信息和统计资料,特别是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企业动态等信息,精准收集重点企业项目线索,引荐对接重点目标企业。三加强队伍建设。围绕年度招商引资培训计划,稳步开展业务知识和政治素养综合培训工作,重点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图谱的专项培训,同时,借助各类平台帮助招商人员走出去,从眼界、专业、交际等多方面提升招商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实现招商引资专业化,积极提高招商成功率。

(三)进一步推进高效率招商。一强化领头雁作用。坚持领导带头招商常态化,形成“高位推进、上下联动、全体行动”的工作格局,达到以上率下、率先垂范的作用。协调解决在谈重大项目涉及跨部门的资源整合等相关问题,合力推进在谈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我区的经济发展增添强劲新动能二是抓实项目转化率。进一步完善“汇招商”平台功能,紧盯产业契合度、亩均税收、亩均产值等方面,优化项目预审机制,强化项目研判。紧盯2024年目标任务,对已开工未入库项目,特别是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对照审核标准,分析原因,逐一摸排,力争已开工项目应入尽入。同时持续落实招商引资双周通报机制,确保实现从项目线索收集到在谈、签约到开工、投产到达效的全流程跟踪,切实做到招商线索闭环管理。三加强要素保障。各园区要加强合作,加大连片土地收储力度,加强存量土地和闲置用地盘活,切实保障项目落地。加强与上级沟通对接,争取更多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同时,统筹做好项目落地统计监测工作,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压实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