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施工作,12月12日,皖南地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视导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宣城市举行。其中,宣城二中承担高中数学、高中地理、高中化学三学科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省教科院院长王勇以及三学科的省教研员莅临现场指导。来自皖南地区六个地市的教研员及高中学校的教研组长参加了此次活动。
数学学科
合肥一六八中学孟梦老师和宣城二中的汪智源老师分别示范执教《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任意角》。安徽省教科院的李院德老师作了精彩的课后点评,认为两节课都具有很好的课堂效果和研讨价值。两节课课堂的整体性高、关联性一致;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关注到作业的设计。
随后,李院德作了题为《超越理解 强化落实》的讲座,介绍了我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还是在教师,落脚点在课堂。要加强单元作业设计研究。认识到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具有重要意义。要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关键环节,系统规划安排教研活动,抓好行动与反思两个环节,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地理学科
合肥七中的程娣老师带来《海—气相互作用》一课,通过探究活动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娓娓道来。芜湖十二中的马其虎老师带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以敬亭山竹子为例,深挖乡土教材。省教科院吴儒敏老师从两节展示课点评开始,他指出两位老师都能做到深挖教材,基于课本开展有序有效的教学活动,并对学生活动进行精确到位的点拨。随后吴儒敏带来题为《基于课标和教科书的深度教学》的讲座,内容包括背景与期待、两节课教学过程回顾、深度教学建议。吴老师从专业理解与教学进阶,教科书使用,情境与问题,学生活动等方面,提出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提高自身地理素养。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五个关键问题,即学什么、为什么学、凭什么条件学、以什么方式学、学到什么程度,引领学生探索地理问题,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合肥六中韦世阳老师执教的《沉淀溶解平衡》,引导学生以现有的知识通过实验来证明沉淀平衡的存在。池州八中刘凡老师的《晶体的常识—晶体结构与性质》,通过让学生实验制备硫酸铜晶体来感受到晶体的自范性。省教科院朱成东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做了详细的点评,他认为韦老师的课做到了从情境化到去情景化的转变,体现了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教学;刘老师的课体现了从实验现象发现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究问题。朱老师强调素养不仅是知识与技能,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从单元、情境、实验、评价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他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重要性。学生活动包含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老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积极性。最后朱老师特别强调我们需要在课堂中应该注重教给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构建看问题的视角,从而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
此次教学视导工作的成功开展,让我校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解读,也为之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学习和研究力度,奋力推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