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宣州区教体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州区教体局> 基层政务公开> 义务教育领域> 重要政策执行情况> 重大建设项目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5656/202010-00080 组配分类: 重大建设项目
发布机构: 宣州区教体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宣州区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 文号:
生成日期: 2020-10-17 发布日期: 2020-10-17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5656/202010-00080
组配分类: 重大建设项目
发布机构: 宣州区教体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宣州区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
文号:
生成日期: 2020-10-17
发布日期: 2020-10-17
宣州区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发布时间:2020-10-17 11:27 来源:宣州区教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宣州区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2018-2022年)

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2018-2022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决定在全区中小学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为指导各学校智慧学校建设工作,特制定《宣州区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智慧学校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稳步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统筹规划、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分步实施,推动全区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建设目标

利用大数据驱动未来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抓基础、重使用、促提升、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实施智慧学校环境提升工程、智慧学校资源共享工程、智慧学校智能化管理工程、智慧学校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智慧课堂改革创新工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到2022年,建成覆盖全区学校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建成35所智慧学校(其中示范校8所、实验校12、试点校15所),300个智慧教室。形成“网络无缝覆盖、应用融合创新、机制协调高效、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同步发展”的智慧学校新格局。基本实现“三全两高”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智慧学校环境提升、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创新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示范性应用案例,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智慧学校。

三、工作任务

(一)实施智慧学校环境提升工程。

1、打造泛在网络环境支撑体系。建设万兆主干网络,基本实现全区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能够满足所有教师同时在线、支持所有学生并发的宣州教育城域专网。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校园网络环境体系撑体系,全面落实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教育内网准入制度、教育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实现校园网站平台集约化管理,使教育城域专网成为“连接一切”的安全可靠的基础网络保障。

2、建设宣州区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建成包括现代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与学应用、教师发展、未来教育生态等在内的各类教育大数据管理应用体系,完善数据采集方法,加强教育大数据管理与分析,与国家、省、市教育应用平台对接,做好数据的融会贯通和质量管控,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动态呈现和可视化感知。

3、建设智慧学校和智慧教室。建设涵盖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学习等内容的智慧校园,促进学校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本实现班级多媒体具有交互功能;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段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智慧学校、智慧教室的典型配置并进行推广。到2022年,35所学校建成300个智慧教室,各智慧教室得到常态化应用,加快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4、建设“共享课堂”,构建网络协同教研。35所智慧学校建设具有录播、点播、智慧课堂等功能的“共享课堂”,逐步实现“校校都能录播,区域共享课堂”,鼓励名师、学科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共享课堂”活动,建设无边界的、师生都可自主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农村薄弱地区学生同等享受优质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利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注册的教师空间,积极参与网络协同教研。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常态化的动力支持。

(二)实施智慧学校资源共享工程。

1智慧资源建设。依托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系统,尽快做好省教育资源的融通落地,实现宣州区智慧教育平台与省平台互联互通。同时通过自建、引进、共享等多种方式配备学生学习资源、教师教学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资源和数字校本特色资源。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视频和音频等数字资源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和教师进修、学生成长的需要。

2、智慧资源应用。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教师能够有效运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学习指导。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

3、智慧资源共享。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校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并通过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网络课程或特色资源区域共享,鼓励师生在教育资源平台展示共享优秀数字资源。紧密结合“在线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加强学校间的网络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4、智慧资源特色。充分利用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各级优质课评选、智慧课堂大赛等教学教研活动的生成性资源;在已建立完成宣州区初中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向两头延伸,逐步建立完善小学教学资源库和高中教学资源库;同时结合丰富多彩的如皖南皮影、剪纸、花鼓戏等校本化资源,汇聚融合形成宣州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库。

(三)实施智慧学校智能化管理工程。

1、整合多平台的校务管理。提供综合办公自动化管理服务,高效开展公文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公文审批等校务办公活动。提供人事管理服务,支持学校管理全体学生及教职工信息,帮助学校管理者及时、迅速、准确了解师生的出勤及人员信息情况。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支持学校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提供设备资产管理服务,完善固定资产的信息内容,实现高效管理各类设备和资产。

2、实现智能化的教务管理。支持学校开展选课、排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对课程选修、班级选定、学生对教师评价进度、教师对学生评价进度等提供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尤其是通过智慧学校平台,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3、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智能管理。支持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新模式,对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数据统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为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引导教师在提升师德素养、落实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展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主动取长补短,促进终身学习。

4、开展学校发展规划与督导评价智能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学校特色个性化的业务系统,形成全面整合、集中一致的教育管理和决策基础数据库,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化、生成性、发展性”的诊断评价,进行数据驱动的学校发展性评价与科学决策,支持基于校情的学校发展性指标要素的动态督导评估和综合分析,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实施智慧学校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1、举办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加强学校CIO(首席信息官)的能力培养,提升其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及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谋划能力和执行能力等。

2、深化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各类优质培训,创造条件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宣州区指导,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字资源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能力。

3、建立教师考评奖励机制。依托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系统,对参加智慧学校应用能力培训的人员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考核,强化对项目实施人员的动态评估,作为年度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师德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注重发挥先贤名师与师德楷模的模范引领作用。开展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研究活动等,积极鼓励中小学参赛,并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并组织教师开展智慧学校课题研究。

4.、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依据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五)实施智慧课堂改革创新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以宣州区智慧教育平台为主体,组建智慧教学研究体系,组织小学、初中、高中智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和智慧课堂评比活动,积极推动全区各中小学校智慧学校发展,及时总结反思、提炼成果,形成论文集、案例集等。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为目标,从课堂寻找突破口,研究智慧课堂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深入研究在智慧学习环境下课堂结构的再构建,要加强智慧教学课堂常规的制订与落实,共同探索基于教育大数据环境下,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提高课堂质量的规律。

 2、实现教学全程智能化: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到书到课与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着力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基于线上线下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依托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各种新型教学环境,利用智能移动终端、3D打印机、机器人、VRAR、人工智能(AI)等新型教学设备,探索跨学科学习(STEAM)、创客教育等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提升、兼顾特色的做法,到2022年建成10个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辐射周边学校的创客教育基地。加大创客指导师培训力度,鼓励学校建立创客教育教研组,采取“传帮带”、“师徒结对”等形式,多途径、多形式促进创客教师快速成长。积极营造有学校特色和教师特质的创客文化氛围,常态化开展创客教育和校际联盟活动。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完善政策保障和建设标准,制定智慧学校建设规划,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统筹推进全区智慧学校建设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加快规划设计。坚持智慧学校建设工作 “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智慧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智慧学校工作责任分工。各级各类学校是智慧学校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准确把握智慧学校发展方向,制订智慧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2、重视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根据学校规模,明确教育信息化队伍的配备标准、岗位设定。办学规模小学24个班级、初高中18个班级以上设立信息技术中心,负责人(CIO)享受中层待遇;在此规模以下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专人负责智慧学校建设工作。明确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任务,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人才队伍。

3、落实经费保障。积极争取财政预算安排地方教育附加、土地计提等设立财政专项预算经费,用于学校智慧学校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学校安排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20%,用于智慧学校资源更新和日常运维。开展校企等合作,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4、加强督导评估。开展智慧学校建设专项督导,逐步建立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体系,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确保智慧学校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完善绩效考核、职务评聘等激励机制,积极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建立学校智慧教育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智慧教育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水平纳入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