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宣州区科技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州区科技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23M/202309-00007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科技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区科技局(科协)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9-05 发布日期: 2023-09-05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23M/202309-00007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科技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区科技局(科协)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9-05
发布日期: 2023-09-05
区科技局(科协)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9-05 16:16 来源:宣州区科技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3年上半年,区科技局(科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坚持“三个聚焦”,奋力投身“三个年”活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五大行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开拓进取、务实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在“追赶江浙 争先江淮”的壮丽实践中贡献科技力量。2022年防震减灾工作获全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区科技局获宣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提质增量,扎实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印发《宣州区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表彰博瑞特等10家高新技术企业为2022年度创新“十强”。坚持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上半年全区入库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26.22%,总量位居全市第一。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4家,占全市总量20%。

(二)精准指导,稳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抓好2022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统计工作,做好规上企业、规下样本点企业和非企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单位研发投入统计指导。2023年,1-5月,全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2.51亿元,较上年增长56%,占营业收入2.1%。扎实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三清零”工作,10家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的企业和1家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企业全部清零,指导10亿元以上无创新成果申报的1家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申请专利。

(三)协同发力,加快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省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5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企业申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荐慧科生物孵化器申报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月28日,宣州经开区与安徽科硕科创服务集团签订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协议,该项目预计投资1000万元。

(四)系统谋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博瑞特等4家企业联合高校申报2023年度省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博瑞特“超低氮燃烧及超高效传热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并公示立项。组织驿星智能等2家企业申报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三九茶机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项目“大型连续绿茶精制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被推荐为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公告。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安徽双创汇·走进宣城暨科大硅谷宣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征集签约项目10项,展示展览成果6项。上半年,全区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33.74亿元,占全市38%,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全力落实,持续夯实创新要素保障。今年以来,组织惠企政策集中宣讲5场、业务培训会4场,实现乡镇园区、科技企业“双覆盖”。积极引导企业入驻上海(宣城)科创中心。会同区委组织部开展“才汇宣州·高校行”产学研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高校牵线搭桥。发挥企业“科技副总”助企作用,指导立讯精密、华文塑胶、申兰华分别与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签订合作协议。组织30家企业申报市级创新券88.58万元。持续扩大“科技贷”受益范围,目前,已为18家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再贷款9400万元。

)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赋能“两强一增”。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86.9万元,全面落实科技特派员与行政村“一对一”结对服务。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生态家禽、健康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强力推进“四新”的研发与推广,不断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宣州区特色水产产业科技特派团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团并获“河蟹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立项。开展农业物质装备领域技术攻关,安徽茶之源机械研发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实施省科技特派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揭榜挂帅“履带自走式采茶机及控制系统开发”项目。安农大“安徽宣州河蟹科技小院”、“安徽宣州鸡科技小院”成功挂牌,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开展技术服务和生产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全面提升,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再上新台阶。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举办2023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会同宣州区老科协举办科技活动周活动——宣木瓜品种观摩会。圆满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召开“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对15名“最美科技工作者”,省级科普示范单位、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进行表彰。扎实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安徽省科技创新大赛,斩获多项荣誉。3名选手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二等奖;1名辅导员获得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三等奖。组织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队在洪林、新田、狸桥、水东等地举办“科技强农、科普惠民”活动,在夏渡中心小学、杨柳高桥中学等学校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统筹兼顾,筑牢防震减灾安全底线。完善监测预报体系,对全区9个地震宏观观测网点进行巡查记录,对2个观测网点进行优化调整。科普宣传持续深入。与多部门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段,运用公众号开展有奖竞答、短信群发短消息、报纸刊登公益广告等方式营造防灾减灾氛围,并集中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七进”活动。上半年共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二十余场,发放宣传品、宣传册5000余份。发挥示范创建阵地作用。组织学生、社会各类人士参观宣城市防震减灾科普馆、宣州区防震减灾科普馆十余次,参观人数达500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不高。全区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24.2%,低于全省近14个百分点。我区规上工业企业产业层次不高,多数企业不符合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后备力量不足。

(二)创新平台不多。全区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只有34家,占全市13%,没有“国字号”研发机构。

(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高。1—5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7.57%,较上年同期增长-2.2%。

(四)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不够优化。全区“一对一”结对服务行政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以村干部、农村致富能手为主,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均不能满足服务基层的需要。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围绕年度目标,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加强与财政、税务部门协同配合,做好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指导认定工作,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总数突破130家。扎实推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备案工作,充实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力争认定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60家。坚持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重点抓好宣城高新区、宣州经开区及三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提前谋划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

(二)围绕“三清零”目标,抓好研发投入。以开展“三清零”行动为契机,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统计工作。对亿元以上的规上制造业企业,从研发项目立项、研发投入归集、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强业务指导,做到应报尽报、应统尽统,确保企业有研发投入、研发机构

(三)围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专项对接,发挥科技创新券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与长三角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协同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关键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依托宣城(上海)科创中心,组织开展企业入驻意向对接,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入驻设立研发中心。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发挥企业“科技副总”助企作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四)围绕创新载体,加强平台建设。指导宣城高新区做好2022年度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工作,确保位次有明显提升。发挥“2+3+2”园区平台产业集聚优势,会同发改、经信、人社、农业部门,指导企业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全省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依托宣城(上海)科创中心,组织开展企业入驻意向对接会,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入驻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来宣创新创业,鼓励符合参赛条件的企业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大赛。

(五)围绕科技赋能,助力“两强一增”。组织开展省级科技特派团等科技特派组织备案工作。进一步发挥结对服务行政村科技特派员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加强科技项目申报及管理,做好项目验收工作,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组织承担2023年省重点研发项目企业签订项目合同,并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实施项目。做好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到期离岗相关工作。

(六)围绕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精心组织宣州区第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优秀创新作品,推荐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并积极在全国科普日网站申报项目活动。持续开展科技强农、科普惠民,农村少儿爱科学,青少年科技教育,卫生健康科普等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队的作用。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等重点人群,将科普活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积极对接学校,联系展馆,扩大志愿者和专家队伍,广泛吸收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等科普志愿者,共同举办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广泛征集全区科技工作者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优秀论文交流大会。积极组织申报省级科普示范单位。继续加强科普e站等科普阵地建设。持续推动“科普中国”月活量的增加。

)围绕防震减灾,护航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定期开展监测设施巡检,做好国庆、元旦等重要时段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配合开展“十四五”安徽省地震烈度速报预警项目站点勘选。持续推进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做好汤村水库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备案和监管,做好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参数确定公共服务工作,开展农村民居和乡村公共服务抗震设防技术指导服务。修订《宣州区科技局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工作预案》,参加市县地震系统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响应演练和应急业务培训,保障地震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高质高效有序进行。稳步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效。联合部门和社会团体,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普日等时段,开展多形式的科普宣传“七进”活动。推进巷口桥村防震减灾科普馆建设,并申报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指导狸桥初级中学申报省级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已创建成功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学校“主阵地”作用,组织人员参观防震减灾科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