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宣州区人社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州区人社局> 规划计划> 工作规划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4500/202301-00031 组配分类: 工作规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人社局 主题分类: 劳动、人事、监察
名称: 宣州区人社局2023年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1-04 发布日期: 2023-01-04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4500/202301-00031
组配分类: 工作规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人社局
主题分类: 劳动、人事、监察
名称: 宣州区人社局2023年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1-04
发布日期: 2023-01-04
宣州区人社局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1-04 08:12 来源:宣州区人社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安排

宣州区人社局

202212

 

今年以来,区人社局积极响应省委“一改、两为、五做到”工作号令,围绕区委区政府“三个聚焦”工作部署以及市人社局关于人社工作的安排,不断提升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能力和水平,奋力攻坚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

一、2022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保障企业用工,优化营商环境

1、落实对标举措,提升指标排名。加强与省市人社部门的汇报对接,对照每季度更新的市级考核指标,开展对标提升工作,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完善薄弱环节,在第三季度全市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测评中位列第一方阵。

2、开展各类招聘,缓解用工难题。今年共举办“2N”招聘会、“专场直播”、“直播带岗”、网络招聘等各类招聘活动188场,服务全区企业3687/次,提供岗位39973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9200余人,解决企业用工4900余人。带队园区2家重点企业宣城美诺华药业有限公司和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赴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开展校园专场招聘宣讲活动,收到简历120余份,目前仍在持续跟进中。

(二)落实就业政策,创业促进就业

1、推进拓岗增收,稳定就业形势。积极落实我区暖民心就业促进行动,全区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11000人,完成省、市下达任务的135.8%。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72元,同比增长5.5%

2、建设“三公里”就业圈,推进家门口就业。以社区为载体,实施“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促进居民家门口就业,助力小微企业用工。目前已实现34个城市社区全覆盖,平台入驻经营实体1997家,发布岗位3892个,登记求职者1.1万人次,累计访问量23万多次,东桥社区创成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3、做好就业服务,帮扶重点群体就业。推进省人社厅“53353”计划,新开发见习基地63个,开发见习岗位、公益性岗位、临时性专项岗位分别为1077个、578个、231个,实现1622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完成市级目标任务的194.25%。安徽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下发我区就业帮扶总任务数1557人,通过开展联系和帮扶工作,帮扶率达到100%

4、组织技能培训,提升职业能力。聚焦农村转移劳动力、易返贫致贫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614人,其中普通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327人,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3574,农民工培训4178人。落实“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497人。截至目前,新增技能人才4528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24人。

5、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群众创业。扎实开展支持创业行动,组织创业培训26期,培训人数765人,完成全年培训任务的115.90%(全年培训任务数为660人)。落实担保贷款政策,2022年我区创业担保贷款发放9087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39.8%,全年支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397万元。

(三)完善社会保障,助推民生发展

1、加大社保扩面,做好社保兜底。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万人、44.55万人、4.99万人和4.62万人。每月各项社保基金支付人数约17.69万人,约1亿3964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缴1亿8千余元,有效提高了参保对象的待遇水平。

2、拓展社保卡功能,推进“一卡通用”。全区社会保障卡持卡63.85万人,三代卡有效卡数31.23万张(任务数为26.85万),市中心医院社保卡和电子凭证全流程就诊应用已开始试运行,目前正在对接民政部门,推进社保卡在老年人食堂及助餐点的应用。

3、服务经济建设,强化政策补给。2578户“免报直发”企业发放稳岗返还1033.63万元,为20户自主申报企业发放77.99万元;缓征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16户、395人,共计70.2万,发放1812人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助资金593.32万元,减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1666万元。

(四)强化“引育用留”,集聚人才资源

1、面向社会群体,公开选拔优秀人才。事业单位招考工作稳步推进,组织全区事业单位参加安徽省人社厅搭建的省考试平台,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20名工作人员。招募“三支一扶”工作人员20人,目前已全部分配到乡镇。

2、开展职级晋升,鼓励干事创业。倾向基层和一线工作人员,开展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以拓展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已完成首批九级管理岗位晋升八级职员118人。

3、积极落实新政,吸引留用人才。执行《宣州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实施细则(试行)》政策补贴,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区域人才吸引力和承载力,赋能产业发展。

(五)依法依规治理,和谐劳动关系

1、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开展“制度建设执法月”“春节隐患回头看”“工时休假制度落实”“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禁止使用童工”等专项检查6批次,开展随机抽查3次,督查检查建筑工地、企业、厂矿460余家/次,全年受理、处置劳动保障投诉举报520余起,涉及农民工90余人次,其中立案查处8起,追讨和协调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430余万元。

2、提升办案效能,化解劳务纠纷。接收劳动争议案件279件,其中立案受理231件,不予受理48件;累计结案213件,其中调解结案183件(含撤诉13件),裁决结案30件,涉及劳动者242人,涉案金额为1732.32万元。

3、加强法制约束,规范用工行为。结合用人单位自主报送材料以及征求多部门意见,对全区313家参加劳动保障书面审查的用人单位进行守法诚信等级评价,评定A级单位257家、B级单位56家。开展中小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彩虹计划”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春暖行动”,全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2%以上,未发生一起因劳资纠纷而引发的重大群体性恶性事件。

 二、2023年度工作安排

2023年,区人社局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三个聚焦”工作部署,继续在项目建设上精准发力,在社会稳定上彰显担当,在作风建设上抓实抓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履行好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长职责,下大力气解决好民生方面的问题,把就业保障摆在首位,把信访工作放在心上,把暖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一)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实施高质量就业提升工程,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造岗位增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重点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切实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培训、帮扶和托底安置,确保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持续举办“2+n”招聘会、开展好“暖民心”专场活动,继续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完善内网接入、辅导业务经办。指导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积极做好临时性专项岗位安置工作。做好四季度见习补贴、基层特岗岗位和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政策期满续聘单位社保补贴资金申报工作等。

(二)营造更加便捷更高效的营商环境

常态化组织开展“四送一服”活动,继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人社政策下基层”活动,局班子成员带队,全局业务科室分组包保,配优配齐配足骨干力量,围绕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四个方面,梳理汇编政策清单,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优化工作流程专项行动”,用心认真解决企业反映的招工用工、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问题,精准服务企业用工。针对营商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工作每月调度,任务分解到位、责任压实到位,加强与省市人社部门的汇报对接,根据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监管季度测评指标细则》的指标要求和测评方式,做好指标解读和工作落实,力争第四季度考核位列全市第一方阵。

(三)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保体系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实施全民参保精准扩面,全力实现法

定人员社保全覆盖,做好全国养老保险统筹衔接相关工作,大力落实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工作,探索落实适应新型就业形态的参保办法,着力构建多层次养老体系,加快推进以第三代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发行和场景应用提升。继续做好各项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待遇核定等常规性工作,计划开展2021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重新核算工作。

(四)构建更富活力更加壮大的人才队伍

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基本民生,全方位培养、引进、用

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人才政策优化整合和提档升级,完善人才分类认定办法,吸引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来宣创新创业,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继续做好2022年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后续工作和2022年度招募“三支一扶”人员期满安置工作。

(五)构建更加和谐更为安全的劳动关系

聚焦促和谐,提高劳动关系治理能力,不断加强劳动关系

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服务,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做好日常接待投诉,及时受理并依法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防范化解重大欠薪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