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宣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州区发改委> 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索引号: 11341703003250152U/202211-00010 组配分类: 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发布机构: 宣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名称: 宣州区推进绿色美丽长三角工作总结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11-29 发布日期: 2022-11-29
索引号: 11341703003250152U/202211-00010
组配分类: 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发布机构: 宣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名称: 宣州区推进绿色美丽长三角工作总结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11-29
发布日期: 2022-11-29
宣州区推进绿色美丽长三角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2-11-29 10:57 来源:宣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现将宣州区推进绿色美丽长三角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推动宣州-高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创建。加快推进《高淳-宣州省际毗邻地区总体发展规划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审议稿)》报批工作。苏皖(宣州·高淳)产业合作园共引进项目19个,总投资约33亿元。长三角一体化多功能城市展厅即将完工,长三角一体化苏皖毗邻合作区(宣州)项目一期已开工建设。

2.推动宣州-湾沚同城化合作发展。主动对接湾沚区,开展学习交流,探索共建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双方在产业协作错位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互联、区域协同治理、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两地司法局和数据资源管理局分别达成合作协议,深化务实合作

(二)强化科技创新协同

1.加快培育创新主体。组织38家企业申报2022年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占全市28%。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7.18亿。1—9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0.2%,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实现正增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6家占全市入库总数23%。

2.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推荐安徽天元创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鼎旺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宣城晶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入驻宣城(上海)科创飞地。宣州区科技企业创业创新服务中心,获得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绩效评价优秀奖励100万元,推动加速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链。今年以来,全区获批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家。

3.加强产学研合作。宣城高新区积极对接浙江大学国家大学城,促进创新创业基地在宣城高新区落地全市唯一成功开园运营的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载体生物医药产业孵化载体慧科生物科技孵化器正式开园运营,首批8个项目已签约发挥科技创新券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44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申领创新券147.5万元。

(三)加强基础设施互联

1.加速推进省际公路建设。宁宣高速高淳至宣城段、皖苏“两山公路”-狸南路建成通车,S453高乌路(皖苏省界—当高桥段)项目加快建设,S104陈村至水阳大桥段建设工程(水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2.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推进宣绩高铁建设,做好宣铁路(安徽段)前期工作。目前宣铁路(安徽段)已完成预可研审查、可研及勘察设计招标,正式启动可研编制,拟定三条路线方案,初步确定2023年具备开工条件。

3.加速推进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水阳江黄池河和夹河综合治理工程(高宣圩水阳段),固城湖湖堤宣州段(狸桥卫东联圩)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宣州区段已开工建设。

4.加快推进港口码头建设。宣城国际陆港项目加快建设,并于3月22日举行试运营班列发车仪式。宣城市姚湾散货码头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四)共推产业协作发展

1.强化招商引资。全面对接沪苏浙,抓住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重点城市产业外溢契机,加强与高淳、湾沚等毗邻地区招商合作。发挥园区平台作用,做优产业集群招商,做强委托招商。截至目前,共签约长三角地区项目80个,协议资金200.7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5个。

2.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抓工业互联网建设。大力推动工业企业登录云上平台,分阶段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目前全区上云企业423家。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累计建成基站1161座。与电信宣城分公司签订工业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博瑞特获评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亩均效益评价与闲置低效用地清理相结合,编印《宣州区“亩均论英雄”全域治理存量工业用地招商手册》,截至目前,全区共处置企业57家,清理闲置低效用地1538亩、闲置厂房22.5万平米。三是支持工业企业创新。立讯获评省级智能工厂,亨泰、美乐柯制冷获评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美诺华、博瑞特、爱瑞德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

3.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木子禽业合作社获得2021年全国农民合作社综合排名第1,宣州区(水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第四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宣城市金水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刘郎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今年以来,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产值达25.39亿元,同比增长18.1%,一县一业产值达89.86亿元,同比增长21%。

4.强化区域文旅合作。深化与长三角旅游营销战略合作,参加“中国文房 诗意宣城”2022“大黄山”(宣城)文旅推介会突出打造“318国道”营销品牌积极对接杭州亚运会宣州旅游宣传事宜,已完成杭州西湖观光车 “醉美宣州”宣传图制作,并在西湖景区投放积极参加市“嗨游宣城”系列活动,组织宣酒文化园、官塘湖、水东老街3家A级景区在7-8月面向长三角地区游客半价。组织中良枣业等旅游商品企业参加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进一步扩大宣州旅游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宣城振宣文投:打造水东古镇文化街区 再现“千年古镇”昔日繁华》成功入选“长三角文化产业投资2021年度十大创新案例”,为我省唯一入选案例。

(五)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1.扩大“异地通办”合作面。深化“跨省通办”、“省内通办”窗口建设。与盐城市亭湖区、常州市鼓楼区、湖州市南浔区、芜湖市鸠江区等地就政务服务“异地代收代办”达成共识与合作,为两地间政务服务领域合作提供基础。截至10月25日,我区“跨省通办”工作中的“异地代收代办”已完成460个办件。

2.促进长三角优质医疗养老资源合作。一是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开展合作,宣城市中心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宣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与南京脑科医院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相继开展合作二是积极申报长三角名医工作室。现已成立长三角林松名医工作室4家名医工作室。三是深化医疗养老领域合作。赴合肥考察学习社区养老(社区食堂),助推我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提升。

3.推进长三角区域医保一体化发展。优化转诊转院流程,全面推进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统筹地区全覆盖,48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职工医保门诊费用跨省联网,234家定点零售药店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双通道”已开通,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及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就诊费用即时结算。配合上级部门跨省门诊慢特病异地直接结算。

4.持续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工作。大力推进三代社保卡的制发工作用心做好居民服务“一卡通”惠民服务加快就医“一卡通”场景全流程就诊建设,推进社保卡就餐“一卡通”在老年人食堂及助餐点的应用截止目前,宣州区有效卡数为64.24万张,其中三代卡制发33.76万张,占比52.55%。

(六)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全面推进实施林业碳汇。区林业碳汇三项工作全省率先。一是零碳校园。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与宛陵林场签约,以4.93万元购买986吨经核证的林业碳汇减排量,抵消其2020-2021年度自身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率先在全省打造“零碳校园”。二是低碳矿山。全省首例“低碳矿山”在宣城落地。宣城茶山石灰石矿以15.6万元购买2912吨林业碳汇减排量,抵消部分2021年度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树立低碳化经营标杆。三是碳汇保险。3月12日,全省首单森林碳汇价值保险成功签约,为宣州区宛陵林场15.91万亩森林提供4207.2万元风险保障,降低了气候灾害和意外造成的森林损毁事故的风险隐患。

2.强化生态环境防护。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截至114日,我区PM2.5平均浓度为30.3微克/立方米,优于目标值16%;优良天数比例为91.9%,优于目标值0.9%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1-9月水质优良比例100%,9个考核断面1-9月水质达考核目标20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推进南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相继在狸桥、朱桥、洪林等乡镇开展养殖尾水处理项目26个,布置养殖水域环境监测点406个,不断提升南漪湖水环境质量。

3.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立足能源禀赋,推动风光项目建设。目前我区现有风光项目总装机规模87.6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4个均已并网运营,容量18.2万千瓦;建成的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5个,容量42.3万千瓦,其中已建成投运的分布式光伏达到7.1万千瓦。

4.落实长江禁捕。一是广泛开展宣传。印发宣传材料1585份,树立宣传栏、告示56个。二是强化装备配备。打造水陆空、全天时、全天候、全覆盖的智慧渔政平台,通过“技防+人防”,实时开展禁捕执法。三是注重部门协作。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通力合作严惩违法捕捞犯罪,形成禁捕“水上打、市场管、陆上查”的高压严管态势。四是严禁非法捕捞。保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渔高压严打态势,多部门联合开展冬春打击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五是稳定转产就业。全区建档立卡退捕渔民636人中,转产就业率动态实现100%。

(七)其他对外合作

1.搭建协同发展平台。聚焦“3+2”产业体系建设,成立宣州区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加快推动我区汽车零部件企业与长三角区域及全国整车生产企业对接合作,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2.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协助企业掌握和利用好进出口政策,提升外贸业务水平,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今年以来,我局共组织7家企业参加第131届线上广交会;组织4家企业共8名人员参加全省RCEP专题培训班,最大化发挥RCEP效力带动我区各类市场主体充分融入RCEP大市场依托宣城跨境电商试综区,成立区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同时推荐鸿乔斯跨境电商产业园申报省级跨境电商园区。

二、存在问题

(一)推进机制不够畅通。省级层面未形成省际联动、上下一体的合作推进机制,区域合作过程中大量事项均需跨省、跨市沟通协调,县区无法推动解决,导致合作进度缓慢,难以调动周边省份毗邻县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二)数据壁垒尚未消除。目前省内各地各部门使用的政务系统、服务平台多采用独立建设的省自建系统,与周边省市缺乏数据对接,部分事项虽然已通过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现长三角异地办理,但各地部门事项仍存在名称不一致、流程不兼容、标准不统一等情况,导致长三角区域跨部门、跨地域事项难办理,行政成本较高。

(三)要素保障仍有短板。在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方面,省级层面对省际毗邻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部分直接承接产业转移外溢效应产业园区面临土地、环境资源紧缺问题。如宣州经开区与南京高淳合作共建苏皖(宣州·高淳)合作产业园,但受限于园区面积等因素(宣州经开区批复面积6.95平方公里,核准面积4.42平方公里),导致部分产业转移项目无法落地。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争创高淳-宣州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持续巩固深化宣州与高淳合作成果,加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苏皖毗邻合作区(宣州)项目建设加速建设苏皖(宣州·高淳)合作产业园,探索形成产业合作模式。发挥狸桥碳酸钙资源和产业优势影响力,谋划“中国钙谷”,助推高淳-宣州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创建。

    (二)持续推动湾沚与宣州同城化建设。加强与湾沚区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区域治理等领域深度合作。鼓励宣城高新区与新芜经开区共同探索联合招商,推动产业错位发展;围绕跨界“断头路”,协调推动芜宣机场机场大道、裘公河桥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高新区-古泉镇-湾沚区开发区-芜宣机场公交班线开通,织密交通“一张网”;完善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提高联合处置突发事件的协同作战能力等。

    (三)探索宣州-宁国一体化发展。学习借鉴“金华—义乌都市新区”等国内一体化发展典范地区先进经验,发挥两地资源禀赋优势,探索宣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合作,建设宣宁产业合作示范区,谋划打通向阳大道跨水阳江大桥、响山路延伸段等重点城乡融合基础设施,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文旅及农产品特色品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