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切实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 稳工难“的困境,宣州区根据本区域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解企所忧,为企服务。重点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将招工放在和招商一样的高度。
区委区政府对于重点企业的用工保障非常重视,近三年来,通过重点企业用工季度调度会、紧急调度会、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区政府将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放到了和招商一样的高度,同时也将重点企业用工保障纳入了全区26个乡镇办事处的目标考核中。
二、走访摸底,网格化监测。
区人社局联合人社所完善重点企业常态化监测机制,借助基层网络体系,实时监测。通过实地走访企业,问卷调查、报表统计等形式,深入开展全区企业用工需求摸底,掌握第一手春节前后企业复工复产和员工余缺情况。同时积极开展“听民意,查民情”活动,安排人社专员有针对性地深入社区、行政村、自然村走访服务对象,详细了解掌握其就业意愿、就业需求、技能水平,多渠道、多途径广泛收集农民工的岗位需求,更精准地搭建缺工企业与农民工等务工群体交流的平台,畅通用工、求职信息渠道。对辖区内600多家企业进行集中摸排,建立用工月报告、季调度机制。
三、加强宣传,搭建多级平台。
考虑到疫情防控场常态化,结合企业用工服务的实际需要。我局顺势而为,为企业用工服务搭建了多个宣传平台,旨在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宣传用工企业及空缺岗位,为企业招募到合适的工作人员。一是搭建联通区本级、乡镇(办事处)、行政村(社区)的三级平台,建立工作群、联系网络,畅通信息传播的渠道,使得用工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全区。二是搭建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我局开通了《宣州区就业创业》公众号,又引入了民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增设了在本地较有影响力的微平台《宣城直聘》、《宣城人才》、《宣城论坛》以及直播平台,采用每天常规化推送,有计划的直播服务的形式,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招聘的有效性。
四、组织系列招聘活动。
区人社局组织开展服务园区、面向农民工等务工群体的系列招聘会,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上招聘会,提供咨询服务和职业指导。
一是常态化举办“2+N”主题招聘会。每周三、周六定期在人力资源招聘大厅开展,同时适时举办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如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退役军人专场、巾帼专场、退捕渔民专场等特色专场招聘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
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招聘会。通过省人社厅搭建的网络招聘平台——安徽公共招聘网,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基于网络平台的招聘会,帮助缺工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搜寻、招募人才,春节前后我局举办了网络招聘会20场,服务用工企业76家,发布招聘信息1725条,达成意向320多人。
三是利用新媒体开展直播招聘,靶向推送岗位。2021年至今,我局举办了新媒体直播招聘会13场,分别为高新区、高新区服务中心、宣州工业园区、寒亭工业集中区量身定制了专场直播招聘会、走进企业直播带岗招聘会,创新了招聘形式,拓宽了招聘信息的覆盖面和提高了招聘信息的传播速度。多场招聘会,服务企业217家,提供招聘岗位5413个,现场和直播在线互动网友20.3万人,初步达成意向约2100多人。
四是举办广场夜市招聘。在春节返乡高峰节点,利用重要商圈人流量大的特点,适时举办夜市招聘,满足用工就业双重需求。区人社局分别于2月11日、2月18日在宣城万达广场举办夜市招聘会2场,参会企业75家,提供岗位3071人,入场求职3598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198人。
五是开展户外招聘。在重点园区适时开展大型户外招聘会,引导、鼓励本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2月10日,在狸桥镇举办1场“春风行动”之宣州经济开发区专场招聘会,参会企业22家,提供岗位443人,入场求职923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68人。
五、协调推进技能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学徒制培训。
为贯彻落实“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要求,满足企业提升新招录和新转岗职工职业技能的迫切需要,区人社局积极探索政府、企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同时积极开展员工的岗前培训工作,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适应性,增强技能,提高生产率。
六、加强校企合作,扩展企业用人渠道。
常态化组织企业参加校园现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全力协调本地企业与宣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达成合作意向,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
人社部门在毕业季来临之前积极联系省内高校池州学院、铜陵学院,帮助有需求的企业与其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人才战略,在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有效地拓宽了企业人才招募的渠道,确立了稳定的人才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初级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招募的困难。
2022年,区人社局将一如既往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工作,加大工作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专业、更系统的用工服务。
一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持续举办好“2+N”招聘会,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论坛等新媒体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用工信息的推送,引导和鼓励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拓宽企业用人渠道。进一步主动对接劳务合作基地,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要素服务。加强与对口高校的联系,促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满足企业对较高层次人员的需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劳动者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
三是牵手镇村合力服务。积极对接园区、镇、村部门,对有就业意愿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技能水平进行摸底,了解掌握辖区企业人员在岗情况,登记企业空岗需求,建立两本台账,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合力缓解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境况。
四是开展人力资源机构助企行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按照一对多、一对一的模式,积极组织本地人力资源机构对接缺工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提供用工招聘、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等服务,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根据招工数量和效果,给予人力资源机构一定补贴。
五是开展跨区域劳协作、招工行动。加强与人力资源富裕省市区劳务协作,按照“点对点、县对县”要求,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供需平台。深化与皖北、皖江地区、云贵川部分地区劳务对接协作,定期共同举办招聘会、远程招聘、网络面试,保持与劳动力资源输入地的高频互动,做好招聘信息的对接、招聘宣传、活动保障、跟踪服务等工作。
六是开展企业用工环境提升行动。综合运用政策问答、集中宣讲、专家解读,全面宣传解读新发展理念、当前经济形势、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指导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凝聚力,稳步提升薪酬待遇,真正做到“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精神凝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