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037233420044/201909-00006 | 组配分类: | 政策文件 |
发布机构: | 朱桥乡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关于印发《南漪湖流域渔业水环境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19-09-30 | 发布日期: | 2019-09-30 |
索引号: | 113417037233420044/201909-00006 |
组配分类: | 政策文件 |
发布机构: | 朱桥乡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关于印发《南漪湖流域渔业水环境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19-09-30 |
发布日期: | 2019-09-30 |
南漪湖流域渔业水环境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兴渔、市场导向、创新驱动、依法治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为目标,加快构建南漪湖流域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二、总体原则
坚持生态健康养殖优先,鼓励绿色水产养殖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减产增效、绿色生态”理念。深入推进科学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优良水产新品种、注重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科学应用高效、环保药剂防治技术,强化水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创新、集成和示范推广。以水产投入品减量增效为重要抓手,推进渔业生产方式提升,推动南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饲料、渔药使用量年减少2个百分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养殖尾水处理率100%,达标排放稳定在95%以上,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 99%以上。
四、重点工作
(一)重点区域
以南漪湖流域周边所涉及乡镇为重点,具体涉及:洪林镇、狸桥镇、沈村镇、孙埠镇、五星乡、朱桥乡、双桥街道办事处。深入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发展,使我区南漪湖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渔业养殖结构调整
在南漪湖流域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积极种草投螺,开展虾蟹生态健康养殖,鼓励发展休闲垂钓渔业,池塘养殖要禁止使用畜禽有机肥肥水,禁养家禽肥水养鱼,主要放养黄白鲢、黄条、螺蛳、河蚌控水调水,做到大规格低密度放养,要坚持以渔净水、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降低水产投入品使用量。
五、具体技术措施
(一)虾蟹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1、池塘要安装微孔管增氧设备。2、池塘要消毒。老塘口应先清淤,整修塘埂,干塘暴晒1个月至池底开裂。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即把池水放干至只留下7-10cm积水时,选择晴天,按每亩75-100千克的用量,把生石灰加水化开后全池泼洒。3、种草移螺。2月份在蟹沟中种植伊乐藻,每亩用鲜草50kg;4月份在田面上水后,利用围网隔离种植苦草和轮叶黑藻,苦草和轮叶黑藻种植在板面中央,每亩用苦草籽100-200g,轮叶黑藻草茎5-8kg,到6月份,根据水草生长情况撤除网围,让河蟹进入中央水草种植区。清明前后,每亩投放螺蛳150kg~250kg,5月~6月每亩补投50kg~100kg,投放时均匀撒开。4、苗种放养。放苗前15天每亩水面生物肥100~150公斤,每年2-3月份,放养规格120~160只/千克的扣蟹800-1000只;蟹苗放养后10-15天,每亩放养越冬春季虾苗5-10公斤,7月中旬至8月上旬,补放夏秋季虾苗5-6公斤;5月下旬6月初,放养规格1cm塘鳢苗500-600尾。虾苗放养后15天,每亩放养0.5-0.75公斤/尾花鲢5-10尾。选择晴好的早晨投放,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时段,放养前需平衡水温,温差控制±2℃以内,带水操作,动作要轻快。5、饲料投喂 整个养殖季节全程配合饲料和“定质、定量、定时、定点”的饲料投喂原则。每年3月下旬-4月初,河蟹进入第一次脱壳期,投喂全价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6%以上),日投饲率3%;4月下旬-6月中旬,河蟹进入第二、三次脱壳期,全价颗粒饲料投喂,日投饲率2-3%;7-8月份,河蟹进入第四次脱壳期日投饲率5%;9月份,河蟹最后一次脱壳期,为保证河蟹、青虾营养积累,长膘增重,以投喂粗蛋白≥40%的配合饲料为主,日投饲率5%。每天傍晚投喂1次,每月坚持用EM菌按饲料1-2%拌饵投喂,增强虾蟹免疫力,不投为变质饲料,不随意更改饲料品牌,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变化及河蟹吃食情况,适时适量调整。6、水质调控 3月份,保持中央围滩水位10-15cm,4、5、6月份,每月加水10cm,7-9月份,加到最深水位达1.5m,10月份,水位稍有降低。4-5月、10月份,每10-15天换水1次,6-9月份,每5-7天换水1次,每次换底层水20%。4、5、10月份,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一次EM菌;高温季节,每隔7天,进行交替使用水体解毒剂、增氧底改及生物底改1次。5月底6月上旬,要对伊乐藻进行割断处理,要使它重新发芽长根,进行一次新陈代谢。高温季节及夏秋交替期,增加池塘微孔管道增氧开启时间,防止河蟹缺氧上岸。7、疾病防治 每年清明前后,利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1次;5月份,利用硫酸锌粉预防纤毛虫1次;6-9月份,每隔15-20天,定期泼洒生石灰5-10公斤,交替使用二氧化氯、碘制剂等预防疾病1次,每月定期内服预防肠炎中草药或添加1-3%的生大蒜或Vc、免疫增强剂等1次,预防河蟹肠炎病及肝胆病。发生疾病,应及时诊断,对症下药,切不可盲目用药,造成药害。
(二)幼蟹生态培育技术
1、蟹苗条件.亲本必须具有长江水系特征的中华绒螯蟹,雌雄亲本要做到异地选购,亲本繁殖的规格为雌蟹不小于2.4两/只,公蟹不小于3.5两/只。5月中下旬亩放养量1.5kg左右,塘口深度在1.5米,并安装微孔管道,蟹苗米黄色,苗抓于手中,握成一团,松手即迅速散开,淡化日龄不少于5日龄。2、运输方法。蟹苗箱底部放一层湿润的水草,保持湿度,最好在气温低的时段运输。3、蟹苗下塘注意事项晴天为好,蟹苗运至塘口时,不要急于下塘,应用所养殖塘口水不断地在蟹苗上淋水4-5次,大约20分钟左右,至蟹苗体温接近养殖塘口的水温后才下塘。在塘的四周,选5-6个点缓慢将苗放入池中。4、塘口条件。面积2亩左右。水深1.5米左右。进排水口应呈对角线设置,并在进排水口用袋状式密眼网罩住,以防止野杂鱼及其卵随水进入。5、水位的控制早期水位要浅 放苗时水深控制在40cm左右,随着水温的升高,每隔1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水量控制在5-10cm,至6月下旬,水深控制在1米左右。夏季水位要深7-10月份水位要控制在1.5米左右,起到降低水温,保护幼蟹成长,减少性早熟比例的作用。冬季水温要稳11月份至次年2月份,水位要控制在1.2米-1.5米,防止气温骤降,冻伤河蟹。6、水草的种植主要种植水花生。7、肥水育苗幼蟹成功培育的关键技术,使用虾蟹肥,培育浮游生物,为蟹苗下塘、幼蟹生长提供适口的天然饵料,有利于提高蟹苗的成活率,培育的幼蟹规格大、整齐度高。同时肥水也能起到抑制青苔的生长。8、投喂管理大眼幼体-仔蟹期:每天每公斤蟹苗投喂开口饵料1kg,制成浆水每天分5-6次均匀泼洒。仔蟹Ⅱ-仔蟹Ⅴ期:每天每公斤蟹苗投喂1号饲料2kg,日投喂4次,随后投喂次数减少到2-3次,投喂量适量增加,至六月底。7-8月份高温季节: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适当投喂商品饲料。秋季管理:此时水温适宜,幼蟹活动量大,是幼蟹生长的高峰期,应加大投喂量,并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投喂,以增强幼蟹体质,安全过冬。9、日常管理(1)清塘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使池底淤泥保持在10cm以内,经暴晒一个月后,用生石灰化水泼洒。(2)定期水体消毒:水深1米,选择晴天,每半月,每亩用10kg生石灰化水均匀泼洒。(3)种草:净化水质,改善养殖水域环境。(4)饵料要新鲜、营养全、最好选用全价配合饲料,蛋白质在35%左右,并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和微生物制剂,增强抗病力。(5)改良水质:定期换水并泼洒微生物制剂。(6)死蟹及时捞出,深埋处理。
(三)池塘青虾双季生态养殖技术
1、池塘要求:⑴虾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⑵面积3~5亩,最大不宜超过10亩,可储水1.2~1.5米;⑶坡比1∶2.5以上,长宽比(3-4)∶1,保水、保肥性好,淤泥不超过15cm;⑷进水口利用60~80目双层筛绢网布兜住,排水口设置密眼虾罩;⑸每亩按0.1kw架设微孔管道增氧机。2、清塘消毒:每年1-2月份和6-7月份,排干池水,充分曝晒,晒到塘底发白、干硬呈龟裂状。虾苗放养前10~15天,进水15~20cm,亩均使用75~100公斤生石灰。3、种植水草:1~2月份,种植伊乐藻;6~7月份,种植轮叶黑藻。保持池塘水位15~20cm,每亩在池塘中央移栽5~10团草,水草移栽前利用10g/m3漂白粉浸泡10分钟。随着水草活棵、生长,逐渐加深水位至0.6~0.8米,水草覆盖率20-30%。4、施肥:虾苗放养前5~7天,池塘注水50~60cm,根据池塘底质、水体肥度,每亩全池泼洒生物肥50~100公斤,培育幼虾喜食的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5、苗种放养 2~3月份,亩均放养规格600~2000尾/公斤幼虾10~15公斤;7月中旬至8月中旬,放养规格4000~8000尾/公斤的虾苗10~15公斤。选择晴好的早晨投放,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时段,放养前需平衡水温,温差控制±2℃以内,带水操作,动作要轻快,虾苗不宜在容器内堆压。6、饲料投喂 全程投喂全价配合颗粒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粗蛋白33~40%,饲料加工工艺稳定,熟化、粒型均匀适口、粉状少,不要随意改变饲料品牌。饲料粒型主要有2种:1#料(粒径1.1mm)和2#(粒径1.6mm)。体长在1.2~2.5cm,投喂1#料(粗蛋白36-40%),体长在2.5cm以上,投喂2#料(粗蛋白33-36%);日投饲率1~5%,一般2、3、11月,水温低,日投饲率1~1.5%;4~10月,温度适宜,为青虾主要生长季节,日投饲率2-5%。每天下午5~6时,沿塘埂四周浅滩均匀投喂1次。第二天检查残饵,若饲料有剩余,则减少投喂量,反之,则适当增加投喂量。7、水质调控:池塘水质好坏是青虾养殖成功的关键。在青虾养殖前期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中后期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水色呈浅绿色或茶色为好。4、5、10月份,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一次EM菌;高温季节,每隔7~10天,进行交替使用水体解毒剂、增氧底改及生物底改1次;青虾主养生长季节,每15天,全池泼洒1次藻类益生素及优良小球藻种或硅藻种。春夏交替、高温季节及夏秋交替期,需加强增氧机的使用,增加水体氧气,严防底层缺氧。
(四)稻渔(小龙虾)综合种养技术
1、养殖稻田的选择养殖稻田应是生态环境安静,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不受工业废水、化肥、农药等污染,能灌能排,属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粘土或壤土土质;稻田宜长方形东西向,利于增加光照时间,便于管理。养殖稻田最好集中连片;面积一般以20亩-30亩为宜。
2、稻田基本建设(1)环沟、田间沟,养殖田块需开挖环沟、田间沟。环沟可沿田埂内侧三边或四周开挖,环沟离田埂1.5-2m,沟宽3-5m,沟底宽2 -3 m ,深1-1.2m;开挖的面积要占稻田总面积的15%-20%。(2)筑埂。田埂应高于田面0.8m-1m,顶部宽2-3m以上。(3)进排水稻田养殖用水应与其它农田分开,单独建进水渠道,排水则可利用原稻田的排水渠道。进、排水渠闸门处的地基要压实夯牢,不留缝隙,做到灌得进,排得出,排灌自如,水位易于控制,安全可靠,进水口用80目/平方厘米双层筛绢网袋过滤,排水口设置40目/平方厘米的密眼网罩。在布局上,进水渠进水口应设在河道的上游,出水口则在河道的下游,这样排出的水不会再重新进入稻田,防止养殖水质自身污染。(4)防逃设施。稻田进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以防龙虾逃逸和敌害随水进入。田埂上的防逃网可用加厚塑料或废旧彩钢瓦等材料,防逃网埋入土内10-20Cm,地面上高40-50cm;可用40目聚乙烯网片,基部入土10~15厘米,顶端高出埂面40~50厘米,40目聚乙烯网片上端内外缝制8~10厘米的厚塑料薄膜。(5)防鸟网。塘埂四角用混凝土固定1个水泥桩,水泥桩之间用铁丝固定,在铁丝上每隔20cm用驱鸟彩带对面缠绕,四周用聚乙烯网片扎牢,防止鸟类及其它敌害侵袭。(6)清塘消毒清除野杂鱼,充分曝晒7-10天,使得塘底呈龟裂状。选用呈块状生石灰药物清塘,按环沟面积亩用量75~100千克,将块状生石灰化浆趁热全池(包括塘埂斜坡)泼洒,不留死角,7-10天毒性消除;或者加水1米,使用漂白粉药物清塘,亩用量10-15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5-6天毒性消失。(7)施肥视稻田肥力肥情,酌情施放种类和肥量,遵循“以有机粪肥为基肥,以生物肥为追肥”的原则。可结合翻耕施有机肥。追肥选用市场销售的生物肥,生物肥严格遵照使用说明,并结合应用微生态制剂,保持池水肥度。
3、亲本放养⑴放养时间:每年6~7月份;亲虾要求肢体完整,活力强,硬壳艳红,体重30~50克,体长7~10厘米。⑵投放量:专门进行龙虾苗种繁育的稻田每亩投放40~50公斤,雌雄比(3~5):1,投放时间早,增加雄虾投放,投放时间迟,减少雄虾投放。轻轻倒在田沟斜坡上,让其自行爬入水中,栖息在水草根部。注意:就近选购亲虾。
4、苗种的繁育(1)诱导繁殖。7月下旬,逐步降水,诱导龙虾掘穴繁殖,同时在沟槽内按株距6m栽种伊乐草。(2)育苗管理9月中下旬,一次性将田水加满,淹没所有洞穴,诱导亲本龙虾出洞穴。根据水质肥瘦,加强水质的培肥、调节工作,为虾苗培养丰富的生物饵料。(3)亲本虾管理亲本龙虾出洞穴后加强饲料投喂,每天19:00-22:00投喂1次,全程配合饲料,日投饲率为以稻田存虾重量的3-5%,投喂方式为,在环沟四周及稻田中央设投喂点,视饲料的残存情况,酌情增减。水温低于12℃,不投喂饲料。遇0℃以下极寒天气,稻田结冰需要及时破冰。
5、成虾养殖(1)虾苗的投放。3月底,从虾苗繁育池中,用地笼捕捞虾苗投放,规格在200只/公斤左右,亩投放量不超过5000只。(2)饲养管理。虾苗投放结束后,全程投喂颗粒饲料,投饵率3-5%。全程用EM菌和磷酸二氢钙调水,每10天用一次生石灰,10公斤/亩。(3)捕捞。5月上旬开始用地笼捕捞出售,6月下旬全部上市。
6、水稻管理6月中旬龙虾捕捞结束后,按常规水稻种植,适当施用发酵后的有机肥,少用药,尽量用高效低毒药物,严格控制安全用药量。
7、注意事项(1)龙虾对碳酸氢铵、氨水、有机磷农药、菊酯类农药很敏感,在稻田施肥及用药时注意使用替代品。(2)龙虾觅食能力较差,应多设投喂点最好全池投喂。(3)冬春季保持水质肥度,防治青苔大量爆发。(4)4月份以后,注意增加水草覆盖面,改善稻田水质,促进龙虾快速生长,争取在5月底大部分达到上市规格。
(五)稻鳖共生技术
1、稻田选择 养殖稻田应选择在地面开阔、地势平坦、避风向阳、清净无扰的地方,稻田面积3~10亩为宜,底质以壤土为好。稻田进排水方便,不易干旱或内涝,看护方便。灌溉养殖用水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
2、稻田改造 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供甲鱼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的环形沟和十字沟,在稻田朝南的转角处开挖两个长方形鳖溜,鳖沟和鳖溜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 10%~12%。环沟宽 2m、沟深 1~1.2m;十字沟宽0.3~0.5m,深0.5~0.6m。鳖溜长4~6m、宽2~3m、深1.0~1.2m。利用挖环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加宽时,泥土要打紧夯实,确保堤埂不裂、不垮、不漏水,以增强田埂的保水和防逃能力。改造后的田埂,高度在0.5m以上(高出稻田平面),埂面宽不小于1.5m,池堤坡度比为1∶(1.5~2)。如图1所示。
3、防逃、摄食、栖息设施建设
沿田埂内侧利用彩钢板或者塑料板建造防逃隔离带,方法为将彩钢板或者塑料板埋入田埂泥土中0.2m,露出地面0.5m以上,然后用木桩在每隔0.9~1m处固定。为防止中华鳖沿夹角爬出外逃,稻田四角转弯处的防逃隔离带要做成弧形。进、排水口用铁条网封住。条件许可的,可在防逃墙外侧约1.5m用铁丝网或篱笆设置围墙,防止人靠近及偷盗。另在鳖沟中每隔10m放置一块木板或石棉瓦,作为中华鳖的晒背台和饵料台。木板宽(石棉瓦)0.6~0.8m、长 1.5~1.8m,一端固定在埂上,另一端没入水中15cm左右。如图2所示。
图1 稻田改造平面结构 图2 鱼沟剖面图
4、水稻栽插和鳖种放养
(1)水稻栽插 水稻要求选择抗病力强、抗倒伏、分蘖强、口感好、成熟期短的粳稻品种。水稻移栽前施1次基肥(复合肥20~30kg/亩或腐熟农家肥400~500kg/亩),期间追施化肥2次,第1次在移栽后7天,第2次在第30~35天,每次5~8kg。水稻采用大垄双行栽插技术,6 月前后种植的水稻每亩 1 万穴左右,一般机插秧的行距固定在 30 cm,株距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调整,以20cm左右为宜,以便鳖在秧苗行株距中爬行活动。
(2)鳖种放养 插秧结束20~30天后投放鳖种。在鳖种投放前 10 天,每亩用生石灰 150kg进行鱼沟消毒,放养规格400~500g/尾的甲鱼100~120只/亩。鳖种要求选择体质健壮、健康无伤病、活动力强、规格统一的苗种入田,并且在放养前苗种用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min。
5、日常管理
(1)鳖的饲养 可选用市售的甲鱼配合饲料投喂,将配合饲料和水搅拌后制作成团状投放在饵料台上。饵料投喂严格遵守四定原则,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分别在上午9~10点、下午4~5点。具体投喂量视当天情况(天气、水温、活饵)而定,一般以1.5小时左右吃完为宜。种养过程中,可在稻田内投放一些田螺、鱼虾类等活饵供鳖食用,以利于提高中华鳖的品质和节省饲料成本。
(2)水稻管理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对水位的要求控制好稻田水位,前期以浅水为主,9月中旬以后以灌满深水为主,此时也是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稻纵卷叶螟和褐稻虱高峰期时,水灌满让甲鱼把虫吃掉。后期开通排水沟,根据水稻收割时间及时烤田。为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在田间安装太阳能灭虫灯,每天开10 小时左右。慎用农药,必要时尽量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安全用药量。
(3)日常生产管理 一是每天早晚巡视2次。观察甲鱼吃食情况,适时调整投饲量,及时捞取病死甲鱼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保持水位稳定。注意鱼沟及大田水位变化情况,特别是夏天水分蒸发快,要及时补充新水。加注新水温差不能太大,一般不要超过 4~5℃,避免因温差大对鳖产生伤害。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可适当加深稻田水位,一般水深应掌握在 15~20 cm。三是做好防病消毒工作。每天清洗饵料台,鳖沟(溜)每半个月用漂白粉2~3 g/m3或生石灰化成浆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六)稻鳅共生技术
1、稻田条件和田间工程建设
1.1稻田选择 养殖稻田要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要求地势平坦,保水力强,无渗漏,水源充足,水源水质应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土质以壤土或粘土为宜,每块面积1-3亩,不宜过大。1.2田块工程建设 1.2.1开挖暂养沟 在稻田的一边开挖宽4米左右深、1-1.5米的暂养沟,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2.2开挖环沟和田间沟 沿四周田埂内侧,距埂0.5—1米挖环形沟,沟宽1-2米,深0.5米。面积稍大的(一般3亩)在田中加挖“十”字或“井”字形的田间沟。田间沟宽0.5米,深0.3米,暂养沟、环形沟、田间沟面积之和一般可占稻田面积的15%左右,并做到沟沟相通,为方便以后起捕,暂养沟底可铺一层塑模,然后在塑模上平压一层10-15厘米的淤泥。1.2.3加高、加固田埂 用开挖环沟和暂养沟的土方加高、加宽田埂,并夯实加固,严防漏水。1.2.4进排水口加防逃设施 进水口和排水口地基要求相应宽些,并夯实加固,用网目适宜的筛绢或聚乙烯网片等做防逃设施。
2、水稻栽插
2.1整地施肥 稻田要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宜用肥效长的粪肥、饼肥等有机肥料,用量根据土地肥力掌握在1000-2000千克/亩之间。插秧前均匀撒入田间,再灌水整地。 2.2插秧准备 2.2.1水稻品种选择 宜选择耐肥力强,抗倒伏,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 2.2.2消毒 栽秧前2-3天,遍施一次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消灭病原,预防水稻病虫害发生。2.2.3栽秧 栽秧时要做到浅(4厘米左右)、匀稳、直。行距25-33厘米,株距11.6-13.3厘米,可适当提高田埂内侧、沟旁的栽插密度,充分发挥边际优势。每亩1.4-1.5万株左右为宜。
3、稻田养殖泥鳅模式 目前推广的养殖模式有两种,见下表:
养殖模式 |
投放规格 |
密 度 |
起捕规格 |
目标产量 |
当年苗养殖 |
4-5cm |
2万尾/亩 |
60-80尾/千克 |
200千克/亩 |
隔年泥鳅种养殖 |
8-10cm |
0.8-1万尾/亩 |
30-40尾/千克 |
200千克/亩 |
4、消毒与苗种投放 4.1消毒 苗种放养前对稻田中的暂养沟、环沟、田间沟要彻底消毒,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化水泼洒。 4.2放苗时间 当年苗种放在5月下旬进行,大规格鱼种投放在3月初进行。4.3苗种基本要求 苗种要体质健壮,无伤病,自育或就近购买。4.4放苗地点 稻秧栽插前,将苗种先放入暂养沟中暂养,待秧苗栽插完毕并返青后加水将苗种引入稻田。
5、饲养管理 5.1饲料 全程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22-26%。 5.2投饵方法 严格按照“四定”原则投喂,每天2次,早上9时和下午5时左右各一次,饵料投在环沟中设置的食台上,每亩设直径50厘米的圆形食台5-6个。投喂量根据天气、温度、水质、鱼类活动情况进行适时调整。5.3水质调控 正常情况下,稻田应保持10—15厘米的水深。并保持一定的肥度,过肥要及时换水,过淡要补充肥料,一般3-5月和10月后每10-15天换水一次,5-6月每7-10天换水一次,7-9月每5-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稻田水量的1/4左右。定期用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
6、水稻的管理6.1施肥 稻田一般不施肥,如确需施肥,则应有机肥的方法,严禁使用碳铵。6.2病害防治 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除草剂及高毒、高残留、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使用农药前应提高水位,采取分片、隔日施用的方法,尽量减少药液(粉)落入水中,施药后及时换水 6.3烤田 烤田时应缓慢放水,使鱼逐渐进入暂养沟、环沟和田间沟中。
(七)鱼类高产生态养殖技术
1、湖泊、水库主养鳙鱼放养模式
(1)一次放种,两次捕捞。一般鱼种放养量为0.25公斤/尾左右鱼种30公斤/亩左右,0.75公斤/尾左右的鱼种30公斤/亩左右,6月份开始捕捞,上市规格1.75公斤/尾左右。一直可捕到8月止,剩下的年底捕捞,这种模式的产量可达到250公斤/亩以上。(2)一次放种,年底捕捞。一般鱼种放养量为0.15—0.3公斤/尾的鱼种30公斤/亩左右,养到年底捕捞,8月份以后需逐渐投喂人工饲料,否则后期生长速度会减慢,影响产量和规格。这种放养模式产量可达到200公斤/亩左右。(3)一次放种,隔年捕捞。 由于前两种放养模式鱼种成本很高,特别是对万亩以上的水体。可放养每公斤6—10尾的大规格鱼种,5—8公斤/亩,第二年6月开始捕捞上市,这种模式商品鱼产量可达到200公斤/亩。
2、小型精养水体施肥套养鳙鱼放养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千亩以下的精养水体,一方面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控制蓝藻水华,鳙鱼鱼种规格0.25公斤/尾、0.5公斤/尾、0.75公斤/尾和0.25公斤/尾左右的白鲢鱼种各四分之一,6月份开始捕大留小。
3、小型精养水体主养鳙鱼放养模式 这种放养模式适合百亩至千亩的精养水体,以鳙鱼特种饲料为主,辅以生物有机肥。0.25公斤/尾、0.5公斤/尾、0.75公斤/尾鳙鱼鱼种和0.25公斤/尾左右的白鲢鱼种各四分之一,总鱼种量125—150公斤/亩。另套养黄颡鱼、鲫鱼等鱼种5公斤/亩。从6月份开始,把握市场行情,捕大留小,产量在500公斤/亩以上。
© 2025宣州区人民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维电话:(0563)3027267 传真:(0563)3023029
皖ICP备05004400号-1
网站标识码:3418020037 皖公安备案
34180202000313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