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沈村镇人民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沈村镇人民政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417030032500728/202105-00019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沈村镇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沈村镇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05-25 发布日期: 2021-05-25
索引号: 113417030032500728/202105-00019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沈村镇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沈村镇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05-25
发布日期: 2021-05-25
沈村镇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5-25 15:06 来源:沈村镇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十四五”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做好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的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2021年和“十四五”期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保持定力,全力抢抓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以改革增动力,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谋发展,努力开创沈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21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财政收入预测目标任务5000万元,地方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产业谋划,提振经济发展。围绕区委“六大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目标制定全镇具体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建设。一是全力保障现有签约项目投产达效。全力保证好安徽治宏筑工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用地,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继续为宣城中茂建材有限公司做好用地保障,争取项目年内落地。二是培育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在用地、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全力做好保障,力争引进一批现有支柱产业的上下游配套辅助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全年力争新增规上企业2家,全力做好现代物流产业园的企业落户用地保障工作。三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按照区委区政府对我镇产业发展定位以及我镇现有优势产业,我们将着重在清洁能源、绿色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方向精准发力,主动抓住沪苏浙产业外溢的机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党政主要领导每月至少开展1次外出招商引资活动,力争引进1-2个项目。建立沈村在外成功人士人才库并定期拜访,动员他们为家乡发展穿针引线。

(二)提质增效,致力于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针对全镇半山半圩的地理现状,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农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旅结合发展,建立现代化、立体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借助双桥农批市场的区位优势发展绿色果蔬种植,利用环南漪湖的区位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产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创建安徽省四星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个。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保持沈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300亩新增耕地和100亩土地增减挂,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因村制宜,分类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逐步发展形成固定收益型、资产经营型、股份合作型三种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经济优村,扶持一批经济强村,消除一批经济弱村。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产业发展,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

(三)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更趋完善着眼于城镇整体建设,科学制定沈村镇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规划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朱沈路主干道两侧预留发展空间,拉开集镇框架,打造集镇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自来水、电网改造,谋划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好港口湾水库灌区佟东干渠沈村段、阳德路东延、G50高速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实施,加快推进老街防洪墙建设。

(四)大力支持,注入社会事业发展新动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现有脱贫人口帮扶政策总体保持稳定、分类优化调整。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重点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监测,深化“分类包保、两头对照、三级联动”长效问题排查整改机制,精准帮扶、动态清零。继续做好产业扶贫,提升扶贫项目和资金资产使用效益。深化就业扶贫。拓展农产品产销平台,增加消费扶贫产品种类,拓展消费扶贫渠道。兜底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严格境外、国内重点地区和省外务工返乡人员健康管理,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重点场所、重点人员、重点行业防控措施,严防聚集性疫情。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全面提升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防控救治能力。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实施民生工程。落实稳就业各项措施,加大对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积极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推荐上岗等方式,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稳步提升全民参保覆盖面。加大重度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救助力度,实施养老服务机构三年提升计划,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推进殡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倡新型丧葬形式,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持续加大对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支持,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五)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依法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意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坚持廉洁从政。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加强工程建设、征地拆迁、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继续做好政府过紧日子的准备,确保“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5%。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以建设高效、务实、清廉政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抓好村“两委”的教育培训,完成新一届村(居)委会换届。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和双拥共建,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全力支持商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