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一轮重大机遇,市委常委会提出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主题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围绕“怎么看”“怎么办”,下面,我结合个人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作一简要的汇报发言。
《人民日报》发布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根据权威榜单,宣州区今年再次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宣城今年也已列入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之一,此次市委、市政府提出“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的奋斗目标,是站在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也是我们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的新机遇。
沪苏浙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它们的发展有着我们不可比拟的客观因素,虽然我们一直全力追赶,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仍然存在巨大落差。以上海松江经济开发区为镜像,国家级上海松江经济开发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目前园区的产值位居上海市市级以上开发区的前列。经济指标上,今年1月—6月,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81.53亿元,税收82.97亿元,同比增长33.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2.96亿元,占全区38%;完成招商317户;实现外资项目总投资10652万美元;实现合同外资6688.5万美元,同比增长72.3%。产业发展上,多年来园区坚持走集约发展的道路,围绕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壮大支柱产业,提高运行质量,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度。招商引资上,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域总投资达122.81亿美元,福特、松下、雀巢等40余家全球500强企业及研发中心入驻园区。除了数据上的对比,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形成的“一核多区、一区多园”的格局更是将园区产业功能再分类,集聚效应更明显。
作为全市高技术、新产业聚集的高地,宣城高新区承载着全市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对标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在园区创新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指标有待提高。1-6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6亿元,财政收入71570万元,数据对比仍十分明显。二是自主产权和自主品牌数量较少。由于缺乏相关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支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政策支持等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完善进而影响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导致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储备不足,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还要从国外引进,制约了宣城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截止2017年年底,宣城高新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32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33.89%。从园区自身纵向比较来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从上海松江产业园横向比较来看,产业规模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对标找准差距,正视差距才能缩小差距,通过“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的主题学习研讨,结合当前在宣城高新区的工作实际,对寻求缩小差距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是在观念更新落实上全面跟进,争当思想解放排头兵。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打破束缚思想的藩篱才能捕捉发展机遇。观念更新既要树立创新理念、步步争先的进取劲头,也要树立忧患意识和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把思想解放落实在具体人、具体事上,体现在发展成果上。当前是我们奋力追赶沪苏浙,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怎么看”推动“怎么办”,以务实的举措推动思想解放。
二是在高新园区建设上全面推进,争当经济发展排头兵。开发园区是经济发展主战场,要加快园区功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就要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既要在招商引资精准打好“组合拳”,以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为抓手,精准区域、产业、项目、策划重点引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1-9月,高新区开工项目23个,超年度目标的3个,竣工投产项目19个,完成年度目标的75%;22个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库,39个项目纳入区重点项目库。完成投资16.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新开工项目18个,竣工项目10个。 也要在项目建设上重点牵好“牛鼻子”。 在项目建设上一方面密切关注沪苏浙地区大型企业的产业转移动态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深入谋划、强化调度。以“新开工、新选址、亿元以上”项目为重点,目前高新区已出台《5000万以上在建重点项目联系调度制度》、《关于完善在建及拟开工项目联系调度制度的通知》等规章制度,着力解决项目运营中的实际困难,强化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
三是在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上全力以赴,争当未来高地排头兵。目前,宣城高新区正在积极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沪苏浙多地有很多建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成功示范,通过此次“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专题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为我们的建设工作提供方向。在经济总量上打好基础。经济指标是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提升经济指标,高新区在建设上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投资服务主业主责,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努力形成有竞争力、知名度、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在经济总量上打好创建基础。在科技创新上奠定基石。谁抢占了科技高地,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宣城高新区已列入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重点园区,为全面等高学习对接沪苏浙,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在创新驱动上持续用力,既要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领域全力推动硖石山智能创造产业园、麒麟山智创园以及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等科创平台发展,也要鼓励企业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国药集团精方(安徽)药业、美乐柯制冷空调设备等获得科技创新成果的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打造全域创业创新“金字招牌”。 在营商环境上优化氛围。现阶段发展的竞争实质是营商环境的比拼,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就要营造一个适合企业服务企业的营商环境。目前高新区已纳入全省开发区区域评价及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改革试点,围绕试点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企业投资项目评估评价审批流程,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即实行统一受理、统一评估、统一评审、统一审批的服务模式,优化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流程,让企业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另一方面要践行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高新区向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变,营造山清水秀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能够留得住,发展的好。在实干精神上夯实作风。通过研学第一、第二调研小组赴苏浙研学的学习考察报告及本人赴苏浙招商考察的一些心得体会,苏浙多地始终把干事创业作为鲜明导向,激励干部担当实干,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更要以更加鲜明的导向推动担当实干。既要树立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在严格政治标准的基础上,坚持发展为上,突出实绩实效,对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表现优秀的干部予以适当表彰,也要优化设计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部门和干部实施分类考核、立体评价,力求考准考实,激励广大干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投身于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中。
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全面深化改革融入长三角经济发展圈刻不容缓,通过此次“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主题的学习研讨活动,找差距、明目标、定措施,对内加强思想革新和体制改革,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交流,加速对接松江产业园建设,接下来将继续围绕此次研讨活动,将研讨成果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着力推动思想观念再解放、改革创新再出发、体制机制再完善、作风效能再提升、营商环境再优化、建设发展再提速。(2018年11月2日刊登今日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