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0300324940XL/201912-00037 | 组配分类: | 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
发布机构: | 宣州区卫健委 | 主题分类: | 卫生、体育 |
名称: | 2019年卫生与健康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情况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19-12-10 | 发布日期: | 2019-12-10 |
索引号: | 1134170300324940XL/201912-00037 |
组配分类: | 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
发布机构: | 宣州区卫健委 |
主题分类: | 卫生、体育 |
名称: | 2019年卫生与健康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情况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19-12-10 |
发布日期: | 2019-12-10 |
一、积极推进健康宣城建设
一是加快完善顶层制度建设。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健康城市2020行动方案》,明确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领导组织,提出了“10+1”专项行动。积极构筑健康城市的微观基础,广泛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2019年建设健康单位(机关单位208个、学校87个、医院143家)438家、健康企业58家、健康社区(村)211个、健康家庭1400余户。二是继续推进卫生县镇村创建工作。2019年,创成国家卫生县城2个、乡镇4个。同时,推荐申报省级卫生乡镇15个、卫生村82个。目前,我市省级卫生镇达到38.8%,省级卫生村达到29.3%。通过实施全市卫生镇、村创建整体联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卫生习惯、健康素养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三是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厕所革命”暨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截止目前,全市医疗机构改造提升1278座,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厕所740座,消除旱厕88座,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全部消除旱厕,基本达到了“干净、卫生、整洁”的工作目标,极大提升了群众就医感受。四是深化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持续巩固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了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问题调研。组织开展“四害”防制专业技术培训,科学指导做好“四害”防制工作。做好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开展无烟两会宣传倡议活动,继续推进无烟机关、无烟场所建设。2019年全市新命名无烟单位170个、无烟卫生医疗机构156家。数据显示,我市2018年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为18.92%,较2017年下降6.05%。五是精准实施健康促进与教育。积极推进健康促进县(区)创建,探索建立了健康促进县(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宣州区、广德市、旌德县和宁国市正在开展第二、三批省级健康促进县(区)创建。目前,全市健康促进县(区)创建率达到71%。广泛开展健康素养巡讲活动,建立了市、县两级健康素养巡讲专家库。2018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1.84%。创新健康教育形式,在市广播电视台开办了“健康面对面”访谈栏目,传播权威健康科普知识,提高健康促进覆盖面。
二、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市委、市政府将深化医改工作纳入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市政府全面实施了《宣城市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宣城市人民医院一期和二期扩建工程、皖南医药卫生学校、宣城市妇幼保健院、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市中心血站血液检测大楼等重大项目,有效弥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短板。二是县域医共体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今年在宁国市、广德市、泾县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改革路径推进试点工作。1-9月,全市县域就诊率84.3%;县域医共体内具备“50+N”种疾病诊疗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占比为77.5%,县域医共体内开展外科手术乡镇卫生院占比50.6%。三是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出台了《宣城市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二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医院章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含民营医院和中医医院)全部完成了章程制定工作。四是推进入事薪酬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工作,全市16家公立医院共新增周转池编制3681名、社会化控制员额3959名,宣城市人民医院共有288名人员纳入周转池事业编制管理。1-9月全市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达44.2%,较201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五是做好智医助理建设工作。落实市级配套资金360万元,广德市、郎溪县、旌德县作为省试点县,完成“智医助理”系统部署和培训工作,全面开始应用。六是加强辅助用药监管。出台了《宣城市加强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十条规定》,实施第三方病历点评,对存在不合理用药行为的临床医师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暂停不少于三个月的处方权和相应的经济处罚。2016年以来,共对161名不合理用药的临床医师进行了处罚。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全市住院次均药费由2015年的1550元降到2018年的1050元,下降32.3%;年节约医保资金约4000万元。七是加大公立医院投入,自2015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给予市属公立医院1000万元医改专项补助资金,用于购置设备、人才培养、弥补政策性亏损等。自2019年起连续六年,每年再补助2500万元,支持市属公立医院建设发展。
三、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免疫规划工作持续提升。以“疫苗管理规范年”活动为抓手,稳步提升预防接种规范化服务水平,疫苗针对性疾病监测指标良好。艾滋病防治工作扎实有效,慢性病防治工作持续加强,慢性病监测有序开展。继续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加强精神卫生工作,规范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治疗工作。二是全面推进“两卡制”工作。按照省级要求,各县市区全面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两卡制”工作,取消纸质健康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进一步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继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点创建工作,强化医共体牵头医院对签约服务的技术支持与工作支撑,切实提升履约服务质量和效果。2019年全市签约服务66万人,签约率31.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66.2%,有偿签约率11.5%。三是加强卫生健康依法行政和综合监督。继续做好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项目有序开展,完成职业健康民生工程任务。四是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传染病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省、市两级疾控部门在广德市开展了全省首次实战性演练。全力做好“利奇马”台风灾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共计报告19起暴发疫情,均已得到有效处置。
四、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是不断提升二级以上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先后建成脑卒中、胸痛、创伤、肿瘤诊疗、县域内孕产妇危急重症、儿科危急重症6大医疗救治中心。主动对接长三角,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市人民医院与浙江迪安诊断公司共建宣城迪安医学检验病理中心(室),加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成员)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成员),开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技术帮扶等合作。目前,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已与东部战区总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等10余所高水平医院,建立了业务合作和指导等共建关系。宣城市中心医院、宁国市人民医院、泾县医院被省卫生健康委设置为三级综合医院。二是医疗质量控制网络更加健全。成立市级医疗专业质控中心29个,县级质控中心70个,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和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三是院前急救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全市“120”急救统一调度指挥平台,院前急救网络向农村延伸,全市共有20个急救分站、5个农村急救点、62辆装备GPS的救护车、4辆重症监护型救护车,1辆负压救护车。全省首家县域机构空中医疗救援基地医院落户泾县医院。四是血液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继续提升。实现全市范围内“三统一”(统一设置采供血机构、统一开展采供血服务、统一实行临床用血管理)。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固定献血车(屋)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市政府出台了《无偿献血激励办法》,是我省地市级层面出台的首个无偿献血激励办法,对无偿献血标兵实行“三免”(市域内医疗机构就诊免交普通门诊挂号费;免费乘坐城市公交;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旅游风景区等)。
五、继续夯实基层卫生工作基础
一是创新开展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将乡镇卫生院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科学界定服务功能,激发乡镇卫生院运行活力。目前5所乡镇卫生院创建为二级医院,7所乡镇卫生院创建为一级甲等医院。二是加快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创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中心,着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全市共有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城区9所),其中国家级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省级示范社区卫生中心5所。三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严格落实村卫生室日常运行经费、到龄退出村医生活补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偏远山区村医生活补贴制度。实施“互联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郎溪县与安徽省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签订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合作协议,2020年至2022年,每年在权限招录50名,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免费定向委托培养(即定向委培生在校学费由县级财政负担,住宿费学校全免的方式)为权限乡、村两级培养150名具备大专学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且能扎根基层服务的乡村医生。
六、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
一是全面推行中医药支付方式改革服务试点工作,实行按中医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大力开展中医医院按病种付费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按病种付费执行率农合达70%、居民医保达33.8%,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占比50%以上。积极构建中医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全市6所中医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共体。二是积极推进中医药示范先进单位创建。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及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加强中医药保障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泾县、宣州区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其它5个县市区今年全面启动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三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全市98%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9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已建成规范化的基层中医馆80个。
七、不断提升计生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落实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实行网上办理、一站式服务和承诺制等便民措施,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建立宣城市健康家庭一卡通平台,整合生育登记、婚前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医学证明等信息,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推进家庭发展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兑现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全市共确认奖扶对象4688人,发放资金4584.264万元;确认特扶对象3984人,发放资金1900.44万元。认真抓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不断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配置母婴设施场所70处,建成面积近千平方米。二是提升妇女儿童健康复务水平。落实妇幼健康复务项目,扎实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规范产前筛查工作,启动市级产前筛查机构审批工作。1-10月份全市婚前医学检查22959人,检查进度84.1%,婚检率93.41%,疾病检出率10.53%。稳步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检查人数16430人。扎实开展妇幼健康扶贫项目,切实做好全市特困妇女“两癌”筛查工作,1-10月份已完成筛查4319人。连续第三年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一),1-11月份已完成15653例新生儿的多种遗传代谢病串连质谱检测工作。三是深入推进新市民服务。规范运行卫健均等化服务信息流转机制,按季度开展为流入人口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体检服务、新市民健康教育活动统计汇总。在高校和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建筑工地、企业、城市生活e站、家庭发展服务中心开展健康宣传和服务活动百余场。流入儿童及时接种一类疫苗率达96%以上。四是扎实推进计生协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宣传服务活动,丰富拓展流动人口计生协建设和“三留守”人员关怀关爱工作。充分发挥人口健康基金帮扶功效。2019年,全市共归集人口健康基金专项资金261万元。规范开展计生家庭关怀关爱帮扶项目,3831户计生家庭从中受益。进一步扩大流动人口计生协建设覆盖面,目前全市在苏浙沪等地共成立了35个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规范实施中国计生协失独家庭帮扶项目,全面推进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八、扎实推进健康脱贫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中央专项巡视、国家考核反馈和市委专项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坚持整改工作常态化,以暗访调研形式开展巡视整改“回头看”,坚持举一反三,健全完擅长效机制,长期抓好落实。按照“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按期整改到位;需要长期改的,明确阶段目标,稳步推进”的原则,有力有序扎实推进,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巩固一个,确保整改任务按期见底清零。二是补齐健康脱贫工作短板。以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了全面消除贫困村村卫生室无村医、行政村无村卫生室工作。27个村卫生室(其中4个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附近不再使用)由县区通过返聘、乡镇卫生院派驻等方式自行选派了12个村医,省卫健委从全省三级以上医院选派了11名驻村医生,于8月底前全部派驻到位。需建设的5个村卫生室已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三是做实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规范开展大病专项救治。对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注重提高履约服务质量。全市共签约贫困人口47399人。坚持落实“三定两加强”要求,加强大病专项救治质量。深入开展“重、补、促”专项整改行动,坚持开展健康脱贫“四不两直”暗访调研,市级覆盖到所有县区,县区至少覆盖50%以上的乡镇,不断提高全市健康脱贫工作质量。
九、推动健康产业与医养结合发展
一是启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我市宣州区西林街道九同居委会、黄渡乡杨林村(农村点)入选全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点。通过实施项目,将逐步开展社区居家养老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评估、心理关怀与干预等健康复务工作。二是扎实开展医养结合工作。积极做好健康养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务制度,加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动态管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免费提供生活方式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等健康管理服务。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医养结合工作。2019-2020年每个县市区每年申报不少于2个医养结合示范单位。三是推动中医药健康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中药材市场,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目前,我市有2个中药材品种 “宁前胡”和“宣木瓜”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宣木瓜、灵芝、黄精入选全省“十大皖药。全市共建成3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6个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及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医科博馆1个。
© 2025宣州区人民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维电话:(0563)3027267 传真:(0563)3023029
皖ICP备05004400号-1
网站标识码:3418020037 皖公安备案
34180202000313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