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组配分类: | 政策与标准 | |
发布机构: | 新田镇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 | |
名称: | 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 | 文号: | |
生成日期: | 2017-06-20 | 发布日期: | 2017-06-20 |
索引号: | |
组配分类: | 政策与标准 |
发布机构: | 新田镇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 | |
名称: | 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 |
文号: | |
生成日期: | 2017-06-20 |
发布日期: | 2017-06-20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7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6〕74号)精神,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确保到2020年现行扶贫标准下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主要目标
坚持“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资源统筹”的基本原则,通过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对符合低保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到2020年现行扶贫标准下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二、 重点任务
(一) 加强政策衔接。
1.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视为单独立户。积极推行农村低保金差额发放,对农村低保对象,低保金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与农村低保标准的差额确定,并按月打卡发放。
2.落实扶贫支持政策。对于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并根据不同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对因病、因灾祸等原因返贫家庭,按规定程序审核后,相应纳入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覆盖范围。对不在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农村低保家庭、特困人员,由贫困人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相关扶贫开发政策。
3.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建档立卡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医疗救助水平按年度住院合规医药总费用(含特殊慢性病门诊)的10%给予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贫困人口所在县财政给予全额补贴,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全额代缴,具体由贫困人口所在县民政、财政、卫计部门会同扶贫部门落实。
4.落实“351”健康兜底脱贫政策。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范围,切实发挥健康脱贫兜底作用;对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由县区人民政府统筹使用健康脱贫政策;认真做好资金预算,统筹落实资金需求。
5.落实临时救助政策。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对因意外事故、家庭成员重病等原因,致使基本生活出现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救急难”机制要求,简化救助程序,给予高效快捷的临时救助。对遭受特别重大困难,造成基本生活无法维持的农村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统筹利用临时救助、特困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
6.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农村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对残疾等级在二级以上,且需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缓解其生活和护理困难。
7.加强慈善救助。建立公开、便捷、高效的慈善救助对接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鼓励和倡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出资成立基金会、设立专项救助基金或以冠名形式对贫困人口和低保对象进行慈善救助,支持慈善机构积极开发和实施实物、劳务、智力、精神与心理等慈善救助形式,帮助困难群众解急难。
(二)加强对象衔接。
1.统一认定程序。贫困人口所在的县区民政、扶贫等部门和残联要密切配合,加强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在对象认定上的衔接。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加强农村居民申请救助家庭的收入、财产核对认定工作,严格履行救助申请、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公示程序,按照规定程序精准识别农村贫困人口,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能够获得相应的救助帮扶。
2.完善认定办法。市民政、扶贫部门要完善农村低保家庭贫困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以家庭收入、财产作为主要指标,同时考虑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因素,综合评估家庭贫困程度。鼓励农村低保对象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对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实现就业、外出务工就业等需要一定就业成本的农村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以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十三五”期间,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认定时,中央确定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暂不计入家庭收入。
3.明确对象范围。贫困人口所在县区的扶贫部门要按照扶贫对象认定标准和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扶贫建档立卡范围。贫困人口所在县区的民政部门要定期对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排查摸底,主动发现并及时将新增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
(三)加强标准衔接。
完善调整机制。按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扶贫标准,动态调整和公布农村低保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达到条件时及时启动临时物价补贴机制。
(四)加强管理衔接。
1.加强动态管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乡镇(街道)要会同村(居)民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开展走访调查,及时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农村低保家庭、特困人员的人口、收入、财产变化情况,并及时上报贫困人口所在县区的扶贫、民政部门。县级扶贫部门要将贫困人口名单和脱贫农村低保对象名单、脱贫家庭人均收入等情况提供给同级民政部门;县级民政部门要将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名单提供给同级扶贫部门。对于通过扶贫支持实现稳定脱贫,收入高于低保标准的,要按规定退出低保。
2.实行分类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的通知》(皖民社救字〔2016〕185号)规定,根据低保家庭人口结构和收入来源变化情况,将其分成A、B、C三类,实行分类施保、定期核查,动态管理。对纳入低保范围的A类、B类贫困人口,按不低于其本人获得低保补助水平的30%、20%分类别增发保障金。
3.规范公示程序。贫困人口所在县区要严格执行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情况公示制度,规范公示内容、公示形式和公示时限等。村(居)民委员会要设置统一的固定公示栏,公示中要注意保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个人隐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情况纳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逐步完善面向公众的信息查询机制。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名单在其居住地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三、工作要求
(一)开展摸底调查。贫困人口所在县区的扶贫部门、民政部门和残联要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定期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台账比对,逐户核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掌握纳入扶贫建档立卡范围的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数据,摸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情况,为有效衔接奠定基础。
(二)建立沟通机制。贫困人口所在县区的扶贫、民政部门要定期会商交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变化情况,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更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数据,加强信息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完整、更新及时,每年至少比对一次台账数据,并逐步实现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贫困人口所在县区的残联要与同级民政、扶贫等部门加强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相关信息的沟通。
(三)强化考核监督。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工作分别纳入低保工作绩效评价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体系。加大对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约束力和工作透明度。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衔接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配合。市、县民政、扶贫、财政、统计调查和残联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定期会商交流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民政部门牵头做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工作;扶贫部门落实扶贫支持政策,配合做好衔接工作;财政部门做好相关资金保障工作;统计调查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农村贫困监测,及时提供调整低保标准、扶贫标准所需的相关数据;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核查残疾人情况,配合做好农村低保和建档立卡对象中的残疾人重点帮扶工作。
(二)加强资金管理。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推进社会救助资金统筹使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增加资金有效供给;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编制预算,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社会救助补助资金重点向保障任务重、地方财政困难、工作绩效突出的地区倾斜。市、县财政、民政、扶贫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三)加强能力建设。加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制度,在乡镇(街道)现有编制内,根据社会救助对象数量等因素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加大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服务和管理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农村低保服务。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落实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为农村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四)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基层政府便民服务窗口、公园广场、医疗机构、村(居)公示栏等,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浓厚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弘扬正能量,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鼓励贫困群众在政府扶持下依靠自我奋斗实现脱贫致富。
© 2025宣州区人民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维电话:(0563)3027267 传真:(0563)3023029
皖ICP备05004400号-1
网站标识码:3418020037 皖公安备案
34180202000313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