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组配分类: | 工作规划 | |
发布机构: | 安徽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主题分类: | |
名称: | 宣州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实施方案 | 文号: | |
生成日期: | 2017-09-08 | 发布日期: | 2017-09-08 |
索引号: | |
组配分类: | 工作规划 |
发布机构: | 安徽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主题分类: | |
名称: | 宣州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实施方案 |
文号: | |
生成日期: | 2017-09-08 |
发布日期: | 2017-09-08 |
为推进宣州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根据《宣州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开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方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的发展定位,通过规划研究和编制,确定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发展主线和战略举措,绘制开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路线图。
二、总体定位
通过“十三五”五年的发展,到2020年,实现开发区经济实力大幅增长、产业发展升级突破、产城一体化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区域环境优化提升、区内居民职工安居乐业。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引领宣州区乃至宣城市发展的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成为敬亭山下水阳江畔宜商、宜居、宜业、“三生”相融的城市新区。
三、发展战略
1、规划引领战略。实现《宣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由11.7平方公里扩规至25平方公里,结合城市总规调整,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各项专项规划。新一轮战略规划将对开发区转型发展发挥四个“引领作用”:引领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引领发展空间的拓展优化,引领环境生态文明的整体提升,引领城市体系的科学构建。
2、产业升级战略。 做强二产、做优三产,以新型工业区、循环工业区、汽摩工业园、医药产业园为集聚平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材料、医药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的引擎作用,做实、做优商贸服务,增强开发区活力和吸引力,全面提升开发区产业综合竞争力。
3、沿江经济战略。借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带动的大好机遇,充分整合开发区水阳江黄金水道和巷口桥铁路货运站资源,加快建设“立足宣州、辐射全市”的港口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4、科技人才战略。充分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打造一体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完善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开发区科技要素、人才资源的集聚,使开发区成为“创新高地和创业乐园”,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
5、生态环境战略。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按照生态环境优先的战略思路,严格抓好企业环保三同时,注重与敬亭山风景区的规划建设衔接,恢复白马湿地功能,全力打造一流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做到以环境树形象、以环境促发展、以环境保和谐。
6、城市推进战略。按照宣城市打造南京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思想,加快推进南部商贸区建设,推动市本级加快城市北环线连接宣狸线工程建设,实施“南填、西连、北扩、东跨”的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设施网络一体化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四、发展目标
1、经济实力加快提升。2020年,开发区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总产值450亿元,年均增长26%,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0%,第三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占总产值比重达到10%以上;至“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0家;财政收入12亿元,年均增长19%;实施项目投资驱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99.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8.4亿元,社会民生工程39.1亿元,实体工商业投资191.8亿元;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40%。
发展目标一览表(单位:亿元、个)
发展目标 |
总产值 |
工业产值 |
三产产值 |
规模企业数 |
财政收入 |
累计固投 |
2020年 |
450 |
400 |
50 |
140 |
12 |
299.3 |
年均增长率 |
26% |
30% |
15.5% |
17% |
19% |
/ |
2、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开发区人口加快集聚,“十三五”末形成一座市政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常住人口达3万人左右的城市新区。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的效益加快显现,开发区投资环境大幅提升,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商贸、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宾馆、餐饮、休闲娱乐等居住和社区服务业逐步完善。
3、产业升级取得突破。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取得明显进展,机械装备制造、医药食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更加完善,企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2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发明专利累计授权数达到80件;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提高到8%以上。开发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40家,各类上市企业10家。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理顺与辖区涉及三个乡镇办事处的管理协调体制,6个村全部实现社区化管理,建立更加紧密有效的服务机制,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拥有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学校,引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拥有一家地区知名医院进驻开发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齐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0%;征地拆迁等遗留问题全部得到有效化解;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机制,力争建成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公共职业实训基地;区内和谐程度不断提升。
5、区域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到2020年,新增工业项目土地平均产出率达到每亩300万元以上;严格按照市、区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控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水阳江沿岸、官塘湖周边、白马荡湿地、麒麟山、峡石山、高速互通口、主要街区、各生活组团等成为城市景观亮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主城区的5倍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危险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推进。充分发挥开发区管委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落实规划的着力点放在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投资环境上。完善科学民主的综合决策机制,形成以规划为依据,一把手负责,各部门有所侧重、分工协作的联合推动机制。
2、突出机制引领
进行任务分解,完善考核机制。将规划确定的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并与绩效考核挂钩,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落实力度。实行分步推进,做好年度计划。充分利用实施年度计划的方法和手段,对本规划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做出明确安排。加强监督评估,完善调整机制。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责成有关部门负责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总体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3、强化要素支撑
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创造人才发展环境优势,提供人才保障;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积极争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区各类财税政策。加强财政扶持力度,落实政策保证。
按照省政府批复的开发区扩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高效集约、统筹区域、和谐生态和耕地保护“四大战略”,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保障项目土地供给。
4、实施项目带动
围绕新材料、医药化工两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医药等相关产业。重点帮扶拟开工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对谋划的重点项目,做好对接和服务工作,保证项目的成功落地。积极实施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带动战略。紧紧依托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机械电子产业园这一优势平台,激活开发区创新活力。
© 2025宣州区人民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维电话:(0563)3027267 传真:(0563)3023029
皖ICP备05004400号-1
网站标识码:3418020037 皖公安备案
34180202000313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