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600平方米的新建厂房,一排排堆放整齐的原材料,一批特殊的工人们正忙得不亦乐乎地编制黑灰色皮滕椅,这批特殊的工人就是金凤村的贫困人员,他们年龄差异很大,既有60多岁的老人,也有30多年岁的年轻人,却都在用自己的双手编织一个个脱贫梦想。
这是高新区扎实开展企业带贫帮困的一个缩影,也是高新区凝心聚力扶贫路上的沧海一粟。高新区是名牌名企荟萃的集中区,辖区企业重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立足这一优势,围绕脱贫攻坚大局,高新区创造性的开展企业带贫帮困活动,发挥广大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助力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的目标。
结对帮扶,社会力量促攻坚。山河村位于水阳江河畔,下辖4个村民组,总人口328人,属专业渔业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天然捕捞和水产养殖为主,是一个典型的“三无”(无土地无水面无山林)的贫困村,一直依托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村级公益事业,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运转。为了助力山河村改变贫困面貌,提高贫困村的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体增收,高新区动员辖区内企业结对帮扶形成扶贫合力,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精方药业、普益力能、富源锌业、富旺金属等7家企业参与了这次结对帮扶中来,深挖致贫根源,谋划布局产业,捐赠扶贫资金,在这些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山河村优先发展了青虾养殖脱贫致富项目。社会力量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生力军,通过结对帮扶既树立了贫困群体的脱贫信心,也证明了高新区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经济能人和专业合作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利用社会资本帮扶脱贫的工作成效显著,通过汇聚精准扶贫合力,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户一策,精准施策助脱贫。“自从帮扶干部来了,国家的政策我们知道的多了,在我们村子一遍遍地跑,了解我们的生活情况,不仅为我们建立档案,还为我们解决困难,工作非常认真扎实。”水阳镇村民感慨地说道。水阳镇是高新区管委会对口联系的乡镇,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高新区管委会的帮扶干部每月逐户走访,从开展贫困人员摸底调查,建立扶贫台账到根据走访调查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实行“一户一策”的精准脱贫对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助联系相关企业让其就业脱贫,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强化政策宣传督促政策兜底脱贫。村民陈世红,因患白癜风,不能长时间在室外工作,加上找工作受阻,一时自暴自弃,2017年9月,帮扶干部在了解她情况后主动找到了她,让她领头从事手工编织工作带领村中贫困户脱贫致富,陈世红感动之余并当场承诺一定会起好带头人的作用,现在的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带领三十多个村中贫困群体,做到了不出家门每天也能获得近80元的收入。扶贫重在精准,扶贫贵在精准,精准施策才能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脱贫政策,解决因病致贫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生活后顾之忧,让更多的贫困家庭走上小康之路,共同放飞致富梦想。
村企共赢,产业扶贫显成效。在南漪湖湖畔,隐藏着这样一座小村庄,东至南湖村,西北与长山村相邻,总面积8平方公里,这座悠闲宁静的小村庄叫金凤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2户747人,村中多年来主要靠渔业为生,对于渔民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工具,然而生产工具的简陋,直接影响了渔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且村中大部分耕地位于丘陵地区,加上机械化程度低,人均占有耕地率低,想走上致富路显得格外艰难。金凤村是区委常委、宣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新胜的扶贫联系村。为使该村真正实现脱贫,许新胜立足当地资源,本着既能服务企业,又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原则,他联系了高新区德尔金属公司总经理葛勇,在区委书记余宏汉的大力支持下在村里建立了这藤编产业脱贫示范点,一座“扶贫车间”应运而生。文章开头的所描述的景象,正是这座“扶贫车间”现在的模样。金凤村“扶贫车间”主要从事的是手工编制藤制品,手工编制是个轻巧活,技术含量不高,男女不限,只要有劳力能力都可参加,按件计工,多劳多得。在这里,他们将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了让贫困户掌握就业技能尽快上岗,德尔金属总经理葛勇从河南驻马店请来了既懂编制技术又有管理经验的石盛龙管理金凤村扶贫示范点,石盛龙在河南做这样的工作有10多年来了。现在他驻厂管理,每天巡查巡视在厂里,并手把手教工人们操作,不断提高工人们的速度和质量。思路决定出路,金凤村的扶贫示范是“一计多赢”的产业扶贫项目,从经济来源单一,到引进企业帮扶,再到如今“扶贫车间”的多元化发展,金凤村的发展,既是培养了贫困群体的就业技能,真正变“输血”为“造血”,也探索出企业“公司+农户”新的经营模式。他们将立足此项产业扶贫项目,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脱贫政策,解决因病致贫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生活后顾之忧。
秋色麦黄,脱贫攻坚的路上,每个人都是一名战士,唯有不忘初心,凝心聚力,我们才能披荆斩棘,你看那是小康路上的收获的麦穗,亦是小康路上的一张张笑脸。(宣州区脱贫攻坚“不忘扶贫初心,共圆小康梦想”征文比赛三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