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宣州区人社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州区人社局> 规划计划> 计划总结
索引号: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宣州区人社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宣州区人社局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 工作安排 文号:
生成日期: 2018-12-31 发布日期: 2018-12-31
索引号: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宣州区人社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宣州区人社局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 工作安排
文号:
生成日期: 2018-12-31
发布日期: 2018-12-31
宣州区人社局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 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18-12-31 00:00 来源:宣州区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宣州区人社局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

工作安排

(宣州区人社局)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人社工作会议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社局关心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及省、市人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政治保证,突出保障公平和成果共享,抓重点,攻难点,推试点,创亮点,“稳就业、重保障、强人才、促和谐”各项工作创新推进,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成效明显。

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2018年人社工作开创新局面

(一)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就业创业工作得到新加强

这一年,我们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把就业摆在民生之本,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12126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4%,城镇登记失业率2.82%,控制在4.2%以下。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实行全年行动、市区联动,通过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适时举办专场招聘会、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积极为用人单位及劳动者搭建平台,全年累计组织开展招聘会98,接收新进毕业季档案4000余份,流动人员档案网办业务156件,就业帮扶系统的精准就业帮扶381次。二是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三支一扶”等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留宣就业。全年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280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33.33%;上岗安置186人,岗位开发人员安置、上岗率达88.57%(市要求上岗率达50%以上)。全年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8人,完成13名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基层安置工作。三是实施创业带动战略。强化宣传引导和政策引领,落实省、市各项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全年累计培361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完成创业担保贷款3590万元(其中企业600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数3500万的102.5%四是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开发全区劳动力资源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企业、劳务公司、求职者搭建了三方供需平台,同时认定5家人力资源公司为我区企业招工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破解企业招工难、难招工的问题。出台外来务工和返乡就业人员服务与管理意见,加速实施“务工人员回流计划”,全年返乡就业人员3550人次。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宣讲5场次,参加人数400余人,走访企业20余家,解决企业反映问题数量13件。加强中西部区域劳务合作,构建合作机制,先后在安徽舒城县、江西共青城市、甘肃陇南市和庆阳市组织开展了劳务对接活动,并签定了合作框架性协议。

(二)以建立全覆盖社保体系为主线,社会保障水平实现新提高

这一年,我们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扎实做好老农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衔接,已办理老农保转移13052人,办理退保10195人,暂时封存11130。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参保登记224个单位,参保人员达15137人。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城镇居民医保实行第三方审核机制,经过初审、反馈、申诉、复审四个环节,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全部实行按病种收付费政策。二是强化社保扩面征缴。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攻坚年”活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尤其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5月中上旬就完成了市级下达的民生目标任务。2018年,我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65万人(其中在职7.98万人)、28.39万人、14.2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6.22万人)、2.37万人、4.51万人、3.67万人,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充分保障的预期目标。三是保障各项社保待遇。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指导意见。加强与财政部门、发放银行的通力协作,调度落实资金,畅通发放渠道,为35003名企业退休人员调待,人均增资108/月,补发1-7月养老保险待遇2647万元,同时为933名遗属和49名离休干部分别调整了供养直系亲属困难补助标准和护理费标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待人数5223人,人均增资167/, 补发1-7月退休待遇610万元。继续做好“老字号”、被征地农民等群体补助代发工作。四是加强社保经办服务。推进“互联网+人社”建设,开通微信公众号“宣州社保”,实现二维码扫码查询社保信息。成功建立宣州区慢性病监管平台,慢性病管理实现网络化、规范化,同时实现转诊、报销在转出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办理。开展基础工作提升年活动,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创新服务手段,“寓认证于无形”。优化服务流程,丰富办事手段,实现“网上办、简化办、就近办、一次办”。五是加大基金监管力度。常态化开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和内部审计,不断完善内控机制,综合利用外部共享数据,不断完善基金财务管理和报表编制的相关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通过宣传相关法律规定,提高群众对冒领、骗领养老金法律责任意识;医保中心通过对定点机构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外转大额医疗费用进行实地核查等方式,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社会保险所通过信息比对、大数据核查、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追回多领、冒领社保基金十余起合计32.3万元。

(三)以集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人才强区战略呈现新气象

这一年,我们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一是大力开展人才引进。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招录(聘)平稳有序,全年完成政府序列公务员招录16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92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24人。继续实施宣州籍在外优秀人才回归工程,通过各类人才招聘、办理调动(转聘),仅机关和事业单位共回归各类人才235人,为全区社会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二是强化人才评聘和选拔。严格把好职称申报材料审核推荐关,全年推荐各类职称评审材料431份。完成全区二级、三级教师及工程、农业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加强高层次人才包装申报,推荐朱长友等3人参加2018年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推荐宣城福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陈福涛参加第七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评选,并成功获得殊荣;推动安徽翰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丁中建等6人享受第二届宣城市政府特殊津贴。三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培训政策,加大培训投入,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全年新技工系统培养完成招生274人,占年度任务数的114%,其中:全日制招生完成190人,完成任务数的100%,非全日制招生完成84人,完成任务数168%;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完成2753人,占年度任务数的100%;普通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完成3500,占年度目标任务103%;企业在岗职工提升培训3500人,完成目标任务101%新增技能人才330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4%;职业技能鉴定人数397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1%;技师和高级技师完成11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12%四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平台载体建设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全区认定4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推动宣城美诺华公司与河南医药技师学院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同时结合宣酒集团的岗位提升培训,开展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的培养工程。通过多种途径,全区共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110人。

(四)以完善三方协商机制为基础,和谐劳动关系迈出新步伐

这一年,我们认真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积极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加强与基层人社所沟通联系,指导用人单位通过安徽省阳光就业网上服务大厅系统自助办理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全年共办理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及解除登记10472人次,办理4件集体合同备案审查及网上报备工作,涉及职工人数1917人。集体合同的报备办理,较好地达到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双向保障。二是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推进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对调解仲裁案件的办理全过程进行专网信息化录入,做到终端网络与金保工程业务专网实现互联互通,我区调解仲裁办案系统上线率达100%。全年累计接收案件227件,其中立案受理133件,不予受理94件,在立案受理的案件中,调解结案101件,裁决结案为17件,涉及劳动者156人,涉案金额为652万元,调解结案率86%三是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认真做好日常投诉接待,全年受理欠薪来电、来人投诉631起,涉及劳动者1123人,涉及金额约1360余万元,其中立案处理4起,移交公安处置1起。按时收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全年累计收缴保证金 1153 万元,结余1030万元。采取重大节假日专项检查、日常巡查、劳动保障书面审查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辖区建筑领域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建立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台帐。四是认真做好工伤认定。全年受理工伤认定申请246件,依法作出工伤认定239,审核工伤小额赔付案件104件,涉案金额3.96万元 ,审核上报非因工丧失劳动能力鉴定39人次。

(五)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决心,人社扶贫事业取得新胜利

这一年,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发挥人社职能作用,推动人社扶贫工作。一是就业扶贫,聚力造血。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全区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3792人,已实现就业人数3773人。全年帮扶后实现就业480人,任务完成率为432.4%建立就业扶贫基地41家。已建成全功能就业扶贫驿站18家(含2017年建设的5家),累计吸纳36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13人(含69名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岗位开发111个,岗位开发完成率为109%辅助性岗位开发38个,岗位开发完成率为345%二是技能扶贫,以智扶志。全年开展就业技能脱贫培训244人,新技工系统培养吸纳8名贫困户家庭子女到省内技工院校就学,并按规定及时兑现每年3000/人的补助。对全区13个贫困村27名有创业培训愿望的致富带头人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其自主创业的能力三是社保扶贫,扩面提标。发挥现行社会保险政策在社会保险扶贫中的作用,助力贫困人员脱贫。全年已完成代缴保费13291人(不含多重身份),享受待遇人数20723人。四是干部包保,精准帮扶。全年我局110名包保干部走访贫困户每月至少保证1次,根据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的变化,进一步细化帮扶措施,使贫困户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得到精准解决。此外,我局还联系帮扶贫困村孙埠镇合义村,筹措贫困帮扶款8万元,帮助其发展相关产业。

(六)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系统行风建设获得新提升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就业创业方面。一是“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依然同时存在。一方面受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群众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我区大多数服装制造、模具加工、羽绒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普通工人及技术工人需求量大,自身用工环境又不理想,再加上市场技工比重偏低,远远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用工需求。二是就业扶贫驿站达标困难。就业扶贫驿站建设存在“建成容易、验收难”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人数比例难以达到省人社厅规定的30%比例要求(根据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的最新要求需达到50%,更难实现)。

(二)社会保障方面。一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平均领取水平较低。我区财政承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13.5/月,该标准在安徽省是最低的。这直接导致城乡居民对参保的积极性不高,也达不到基本保障的效果。二是社保基金存在一定压力。被征地农民的参保,尤其是大批市属被征地农民保障对象纳入我区职工养老保险,当前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倒挂严重。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仍按当时企业改制时的政策(基数为805元)执行过低的医疗缴费基数,医疗保险基金也早已出现收不抵支。三是社保经办信息化程度不高。全国社保关系共享平台尚未形成,职工养老、居民养老、机关养老三大保险机构保险关系省内省外互转困难,加之参保人员工作地流动性大,历年交费明细几乎都是手工录入。金保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功能不多,尚未开通参保单位网上办事大厅。

(三)人事人才方面。一是职业能力建设推进困难重重。2017年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政策调整和我省技能培训政策性条件限制,我区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中的企业岗位技能提升、技能鉴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工作推进困难较大;二是新技工系统培养难度较大。由于缺少技工学校支撑,且与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要求相冲突,新技工系统培养出现教育、人社部门各自为阵、“两张皮”现象,单靠人社部门一家推进难度较大。

()劳动关系方面。一是劳资纠纷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步传导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对就业岗位的稳定带来新的压力,个别行业和领域的劳资纠纷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民工集体讨薪诉求趋势明显,调处化解难度增大,容易引发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二是集体案件调处力度有待加强。集体案件案情复杂,用人单位经常无法正常联系到庭,导致案件处理缓慢,不利于矛盾纠纷化解。

 

三、合力攻坚,砥砺奋进,再创2019年人社工作新辉煌

2019年,我局总体工作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总要求,以提高全区人力资源活力为中心,以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主线,以抢建人才高地、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为我区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出贡献。

(一)注重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密切关注中美经贸摩擦对就业影响,我们将瞄准三个方面精准发力:一是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加快构建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加强创业项目推介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经营管理场地、融资服务等各项服务。加大促进创业资金使用力度,全面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援企稳岗等优惠政策。二是努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跟踪服务,组织就业见习。持续开展城乡贫困家庭帮扶救助活动,重点为“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对象等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城乡新失业人员实现充分就业。三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区、乡镇(街道)人社所、村(社区)工作站三级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打造“30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加强全区劳动力资源综合信息平台数据动态更新与维护,点对点精准推送招聘信息。

()推进覆盖全民,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幸福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根据上级改革总体要求,我们要主动作为、把握节奏,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水平。一是认真做好机构改革衔接。全省社会保险费自201911日起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根据分工将积极做好人员参保登记、险种维护与到账配置等工作。同时做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职责的划转工作。二是继续推进参保全覆盖。做细做实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努力消除参保覆盖盲点。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推进园区企业、新兴产业、新经济组织以及有雇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抓紧抓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缴费工作,按质超前完成此项民生工程任务。三是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保待遇。每月按时、足额、准确发放各项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及时兑现各项调待政策。继续做好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被征地农民、村干部、八类“老字号”等各类群体待遇发放工作。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适时完成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重新核算工作。四是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健全完善社保业务经办机构内控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提高实时监控和预警分析能力,建立以数据分析比对为重点的社保日常稽核和以社会监督为主体的举报稽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五是优化经办管理服务模式。为深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和省委、省政府“一次办好”有关要求,拟建立智能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平台。整合各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力争做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 最多跑一次”,探索社会保险经办“一窗式”服务。

(三)坚持引培并举,加快人才资源集聚。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盘活用好现有人才,释放人才红利,打造人才要素比较优势。一是落实人才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宣城市“宛陵聚才行动”若干政策》及其配套实施细则,加快推动各项政策、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企业家主力”的企业人才发展新格局,为企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引领和支持。加大人才新政宣传力度,实现网上网下、区内区外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使政策作用发挥至最大限度。二是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定期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推动各类人力资源向项目发展一线集聚。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探索解决高端紧缺人才招聘难、周期长的难题。三是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通过开展企业职业技能大赛、名师带高徒活动、设立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企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术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对接,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采用“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等方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四)注重防控风险,构筑和谐劳动体系。针对当前劳动关系复杂多变的态势,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处理的长效机制,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更大力度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提升劳动保障执法效能。加强劳动监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劳动监察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快实现“一站式”维权服务,推进劳动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开展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书面审查,健全完善网格化日常动态监控制度。坚持调裁结合,以调为主。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源头治理,提升基层调解平台服务水平。二是完善企业欠薪预防机制。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劳动保障诚信红黑名单制度,适时公布一批黑名单,对欠薪单位起到震慑作用。建立企业工资支付预警预测机制,完善工资支付保障金、周转金制度。三是重点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强化日常巡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对矛盾隐患大的企业重点监控。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查处力度。转变工作思路,通过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劳动合同管理、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等措施,变事后刚性执法为事前事中柔性指导服务,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和钝化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发生。

(五)抓好就业扶贫,扎实做好人社扶贫。一是全面贯彻人社领域扶贫政策。人社部已制定了人社领域工作三年扶贫计划,省市将制定相应计划,对任务进行分解,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二是突出重点,创新措施。深入推进就业脱贫工程,加强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等规范性建设。增强技能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落实好社保费代缴政策,实现应保尽保。三是落实干部包保。根据区扶贫办统一安排,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每名包保干部帮助制定精准帮扶计划,并与村干部做好衔接,切实做好有关扶贫项目和医疗健康、教育助学、住房等保障措施的精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