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水东,青枣盈枝,枣林飘香。近日,笔者来到拥有300年种枣历史和2万亩枣园面积的“蜜枣之乡”——宣州区水东镇采访。两天时间里,一个个枣乡人、一件件枣乡事让笔者真切感受到“千年古镇”浓郁的枣文化……
三户枣树一园情
在水东镇稽亭村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枣园,枣树挂满了三户枣农情,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今年的水东镇青枣普遍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几天,稽亭村白马山村民组的枣农张经枝到自家枣园里转的次数明显多了。张家这片枣园里种了11株枣树,其中有6株枣树属于同村李家能、孙立华家的。她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准备通知出门在外的老李和老孙来枣园里采摘各家的青枣。
20多年前,张经枝家的屋后就有一大片枣园,园里的集体枣树分到户时,老李和老孙家分到了其中的部分枣树。张经枝家的枣园里除了栽有枣树,还种了棉花、土豆,打枣时正遇棉花成熟期,不小心就会损坏棉花,她从不介意,还抽空帮助老李和老孙一起打枣、运枣、修枝,每年立秋后就张罗三家人一起割枣子。前年6月,一次大风刮倒了老孙家的一株老枣树,等老孙晚上回家时,张经枝已经请人把这株枣树搬到他家门前,连树枝都修的整整齐齐,她后来还帮助老孙补种了一株枣树苗,让老孙感激不已。
稽亭村梅主任反映,枣树种在别人家枣园里的现象在水东镇较为普遍,稽亭村就有10多户,老枣树一般长的高,树冠影响光照,不利于园里其它农作物生长,但是枣农没有因此产生隔阂,反而连系了邻里间的感情。
“矮”就一个字,他坚守了20年
“水东枣树矮化密植丰产技术与推广被列入了国家星火计划,它使全镇蜜枣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了90%……老段为此花了20多年时间,是枣乡的功臣。”水东镇枣业协会会长张学良向笔者极力推荐的老段,就是七岭村的老书记段宏佑,枣农们称他是“枣树矮化密植第一人”。
“这30多年,我连梦里都在栽培枣树。”提起枣树矮化密植技术,55岁的老段如数家珍。
老段是16岁时栽下第一株枣树的, 1987年在打枣过程中,发现这株20年树龄的枣树在丰产期仅打了100多斤青枣,对此迷惑不解。当年,他就专门腾出两亩坡地,开始了枣树栽培技术试验。通过在树种选择、种植密度、嫁接方式、树型生长、通风透光、土肥管理等方面的年复一年试验,他98年最终培育出了利于通风透光的单层开心型枣树,并掌握了枣树的矮化密植技术,逐步使丰产枣园亩产由580—600公斤提高到800—1000公斤。为了尽快推广枣树矮化密植技术,他每年都要跑遍附近的100多户枣园,慕名而来的枣农越来越多,他总是乐此不疲地传授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目前发展矮化密植枣园400多亩。10年来,他还倾心编写了《枣树矮花密植技术》、《矮化密植枣园集约化管理》、《水东枣树主要病虫危害期防治》等栽培技术资料。如今,老段已经成为镇枣业协会理事,专门负责推广枣树栽培技术,全镇5000多户枣农都是他的服务对象。
“一把枣木梳一道景”
“我家的‘魏记枣木梳’还上过《中央电视台》。不过名气归名气,我得限量卖,工艺这东西,就讲究精,一把枣木梳一道景啊。”老魏的“魏记枣木梳”店铺开在水东老街的民生路,铺面虽然只有10多平方米,而且是与别人合租,但他制作的枣木梳在老街上最有名气:一是工艺精,二是限量卖。
用枣木做的梳子是水东镇传统手工艺特产。“魏记枣木梳”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历经几代工匠精雕细琢出来的。“魏记传人”老魏很珍惜这份自己痴爱了50年的工艺,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他告诉笔者,制作枣木梳要选用树龄八十年以上的上等枣木,在室内存放二年以上自然风干,再经20多道繁杂的独特手工技艺,才能把一块考究的枣木加工成一把精致的梳子。现在,老魏已开发出鸳鸯形、十三太宝形、龙门形、月弯形等20多个品种,每一种都色泽暗红、手感舒适、光洁细腻。老魏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玲珑典雅、古色古香的枣木梳往货柜上一摆,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爱不释手地欣赏。随着欣赏和购买枣木梳的游客越来越多,老魏也很犯愁,因为枣木梳制作工序多、雕琢细,每天最多只能完成4至5把枣木梳,供不应求,只好对游客限量销售。今年3月,一位远方游客看中了一把小巧玲珑的鸳鸯形枣木梳,想出双倍钱多买几把收藏,可是店里只有5把,老魏最后还是留了两把没卖,后来按照游客留下的地址专门制作几把邮寄了过去,为的就是每一趟游客都能欣赏到这道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