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要闻

碧波万顷凭鱼跃——朱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走笔

发布时间:2007-09-17 11:19 来源:宣州区政府 浏览:
【字体大小:

    又到丹桂飘香日,正是菊黄蟹肥时。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宣州区朱桥乡,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别致的楼房、一条条平坦的乡道、一辆辆穿梭的货车、一张张醉人的笑脸……远远望去,田野上的虾蟹养殖区,或星星点点,或连成一片,到处是捕金捞银者忙碌的身影;大街上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各种车辆穿梭往返,南腔北调此伏彼起,呈现出异常火爆的繁荣景象。

    位于宣州区东北部的朱桥乡,现辖7个村,2.67万人口,2.9万亩耕地,水产养殖面积达3.27万亩,其中:天然养殖水面1.27万亩,稻田虾蟹生态养殖1.6万亩,低坝高栏养殖达0.4万亩。近年来,该乡充分发挥境内水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围绕“面向市场,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的总体思路,突出发展水产养殖业,重点实施万亩无公害虾蟹养殖基地建设,基地规模由2000年的720亩迅速扩展到现有的1.5万亩。2006年,全乡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280吨,产值1.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全乡水产养殖业人均纯收入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2%;从事水产养殖户达3800余户,占全乡总户数的43%;从事水产养殖人员达5000人,占全乡总劳力的40%。其中:万亩无公害虾蟹养殖亩均产成蟹50公斤、虾15公斤,亩均纯收入达2100元。而今的朱桥乡,已经成为宣城市水产特色乡镇、安徽省渔业重点乡镇、安徽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和农业部水产养殖病害预防示范区。

调优:生态优势日见凸显

    朱桥乡是一个全圩区乡镇,当地农民曾饱受洪涝灾害之苦。特别是1999年大灾后,大批农民弃田外出打工,全乡抛荒耕地最多时达5000多亩。面对千疮百孔的朱桥,面对农业生产的困境,乡党委、政府痛定思痛,下决心破解农业结构调整这道题。他们准确把握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高抬手地制定了“朱桥乡三年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提出了“面向市场,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的发展水产业思路。

    该乡以生态养殖和无公害水产品为突破口,以发展稻田虾蟹混养为重点,以水产养殖业规模效应为目标,迅速启动了万亩无公害虾蟹养殖基地建设工作。乡成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领导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一名副乡长具体抓,各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引导全乡农民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该乡还建立乡科级领导干部联系示范点、机关干部联系养殖大户制度,将工作实效纳入乡机关干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乡党委、政府的决心,让圩区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一部分敢于带头吃螃蟹的农民,跃跃欲试,陆续开始挖田掘池,试养稻田河蟹。以水产养殖为重头戏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就这样在朱桥乡拉开了帷幕。为确保试养稻田河蟹的农民养有所成、养即见效,该乡运用生态养殖技术,指导农民发展虾蟹生态养殖,使得生态优势逐渐显现。该乡运用这一技术培育的成蟹,因“金爪黄毛、青背白肚、膏脂丰厚”等特点,被评为省级无公害产品。

示范:促成规模形成产业

    一部分敢于带头吃螃蟹的农民,初次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举棋不定。如何调动和保护农民从事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变“要我调”为“我要调”,变“要我养”为“我要养”?2000年起,朱桥乡确定魏村、浑水两村为水产养殖业示范村,重点扶持尹连根、葛金元、许发庆等一批养殖示范户。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抓一个示范村,采取资金扶持和水产技术人员蹲点指导等得力举措,及时解决典型示范户生产和技术上出现的难题,使示范户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魏村村民许发庆挖田养殖9.9亩,投入资金1.8万元,当年收获成蟹675公斤,成蟹收入5.3万元,成虾及鱼苗收入6000元,总收入5.9万元,纯收入4.1万元,是种植水稻同等面积效益的10倍。2000年,魏村村民魏小水养蟹8亩。因不懂技术,连续两年亏本。但是,他始终没有丧失养蟹信心。2002年,乡里将他列为示范户,由一名水产技术员具体指导。当年,他养蟹20亩,每亩纯利3160元,一年养蟹收入达6万元。该乡加大典型宣传力度,通过打比方、算细帐、看实效的方法,运用身边典型引导身边农民,有效地激发了农民从事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原本持有观望心理的农民,不再观望了;原本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返乡养蟹。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从2000年的720亩飚升至2003年的1.5万亩。在此基础上,该乡还积极引进水阳等外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发抛荒田,实行虾蟹混养,使全乡水产养殖业呈现出“典型示范、联片带动、竞相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科技:催生水产发展活力

    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发展水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朱桥乡发展水产养殖业的一大特色。

    特种养殖,是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几年来,该乡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抓培训、抓示范、抓创新,致力提高水产养殖的科技含量。他们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乡水产站工作人员参加上海水产大学函授学习,不断提高其技术服务水平。针对水产养殖户水平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他们加大力度,邀请上海水产大学专家和宣州区水产局技术人员,采取分片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养殖户传授适用技术。据介绍,该乡每年都要举办10期左右的专题培训班,参训人数达到千人或数千人。乡水产站每年印发8000余份《朱桥水产》,定期分发到养殖户手中。为争创品牌,该乡依托魏村、浑水两个水产养殖业示范村和132户示范户,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的标准,普遍推广了“种草移螺,低密度、大规格放苗,鲜活投饵、综合防病”的养殖技术,使养殖全过程更加规范,水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该乡充分发挥示范村和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乡水产站站长刘学东、副站长芮金兵,带头承包农田养蟹,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示范户张照平,严格按照虾蟹养殖技术要领,改造低洼田13.7亩,取得了亩均纯收入3900多元的高效益。在示范村和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种草移螺,低密度、大规格放苗,鲜活投饵、综合防病”的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2003年7月,经安徽省科技厅专家鉴定,认为这一技术是“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先后获得省、市、区科技进步奖。该乡打造的万亩虾蟹无公害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安徽省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至此,朱桥乡水产养殖业正式步入生态化、品牌化、特色化之路,并彰显出勃勃生机与强劲活力。

服务:优化水产发展环境

    技术是保证,而资金却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针对水产养殖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朱桥乡党委、政府想农民之所想,主动协调乡信用社,在全乡范围内推出了农户联户担保贷款的新方式。据粗略统计,近几年来,乡信用社累计发放水产养殖业专项贷款2000余万元,扶持养殖户2300多户,确保全乡了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心存感激的水产养殖户,每年都以诚信还贷作出最好的回报。乡信用社贷款回收率一直保持在98.5%以上,信用社与养殖户在合作中实现了“双赢”。

    朱桥乡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后,水产品销售就成为一大难题。朱桥乡通过乡水产养殖协会这个载体,互通水产市场信息,交流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养殖协会还发挥“统”的功能,及时地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生产指导、渔需物资、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为帮助养殖户卖上一个好价钱,朱桥乡政府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朱桥乡水产品交易市场” 。同时,他们引进上海铜川市场的客商到水产品市场定点收购河蟹,扶持养殖户去上海铜川市场设立营销窗口,实行产销直通,努力提高本地水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占有份额。朱桥乡党政负责同志倾斜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多次到上海、宁波、杭州等地考察市场,与各大市场建立沟通和合作关系,拓展销售渠道,开拓销售市场。此外,他们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到大都市推介朱桥无公害水产品,在“安徽农网”发布水产品供求信息,广泛宣传省级无公害水产品的特色,促使设乡水产品迅速打入上海、杭州、南京等大中城市市场,深受大都市消费者欢迎。

    围绕服务水产养殖的总体目标,朱桥乡不断加强渔政管理,严厉打击偷、毒、电等不法行为,着力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每年河蟹生产旺季,他们都利用广播、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教育群众知法守法,维护水产养殖户的合法利益。此外,该乡还专门成立了“朱桥乡河蟹管理巡逻组”,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巡逻检查,对违法案件,一旦发现,及时予以处理,  确保全乡每一个养殖户都“养得放心,收得安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