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00年历史的水东蜜枣,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闻名于世,曾被列为“贡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东蜜枣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现象。为了改变水东枣农的后顾之忧,实现增产也增收,多年来,区政协委员、宣城中良枣业公司总经理张学良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制造”枣农的甜蜜生活。 近年来,随着“水东蜜枣”在市场占有率的下降,2005年,张学良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实施了年产值1500万元的枣醋生产项目,研发出浆枣、玉枣、枣脯、枣酒、枣醋、枣酱油等10多个枣产品,开发出的精深加工产品含糖分低、口味新。“水东牌”蜜枣和低糖枣脯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该公司还利用老化、淘汰的枣树,开发枣木筷、枣木梳、枣木砧板、枣木凉席、家具到工艺木雕等,延长枣业产业化链条,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振兴枣产业的路子。 张学良还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契机,积极与水东镇政府配合,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使全镇的优质枣园面积发展到2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青枣生产基地。2007年,张学良针对全镇枣业发展的需要,成立徽韵枣业合作社,将全镇枣农进行企业化运作,实现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带动了水东枣业规模化发展。在种植上变零星式种植为标准化种植,变传统的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坚持统一培训、统一品种、统一栽培、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先后投入60多万元集中采购优质枣苗,组织制定了《枣树矮化密植技术规程》,全面推广枣树矮化密植丰产技术。水东镇依托龙头企业的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又先后引进了山东沾化冬枣、临沂雪枣、大王枣和河南六月鲜枣等新品种。仅最近3年,就累计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20多次,培训枣农12000多人次,使枣农的标准化生产意识逐步提高。水东枣树苗木、水东枣树造林技术规范、水东蜜枣优质丰产技术已被批准为安徽省地方标准,水东枣树矮化密植丰产技术与推广还被列入了国家星火计划。2003年11月,“水东蜜枣”被确定为国家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并于2007年8月通过了国家级验收,成为宣城市第一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为了拓宽水东枣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渠道,2009年,中良枣业公司与上海鼎峰酿造公司合作,投资1000万元,生产销售枣产品系列。同时与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枣产品深加工。 据水东镇徽韵枣业合作社社长张学良介绍,目前全镇从事生产、加工、营销的人员8200多人,年产青枣900万公斤,加工各类枣产品近800万公斤,枣产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年创利税近400万元,占全镇种植业收入的50%以上。(宋本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