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为了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我区把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紧抓不放,主要采取六项措施,为留守流动儿童再安一个“家”。
“活动室”解决“无家可归”的问题
制定了《宣州区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分别在留守流动儿童相对集中、基础较好、已建综合文化站的溪口镇、周王镇、沈村镇、水东镇、狸桥镇、养贤乡(活动室不在文化站)6个乡镇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面积在60—140㎡。区财政划拨专项工作经费2万元,区妇联给每个活动室补助活动经费2千元,各级妇联组织共为活动室配送了价值20多万元的图书10000余册、光盘220个、17种体育用品1800件,各项目乡镇自筹资金配备了部分书柜、桌椅及乒乓球桌。各活动室统一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制定了活动室管理制度、关爱活动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管理。
大家庭解决“没有家长”的问题
各项目乡镇按照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区妇联确立了机关人员联络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制度,并组织牵头关工委、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志愿者队伍,6个项目乡镇均成立了“爱心妈妈”志愿者,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周王镇还建立了妇女儿童之家,46名文体爱好者组成的“爱心妈妈”健身队常年带着她们结对的留守儿童一同运动、学习,弥补了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
“爱心妈妈”解决“管教不够”的问题
项目乡镇确定百余名乡村干部、任课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担任“爱心妈妈”。“爱心妈妈”们工作“四经常”,即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经常走访留守儿童家庭,经常让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同玩耍共学习,经常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养贤乡开展了“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爱心帮扶留守儿童”活动,水东镇4名“爱心妈妈”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体检。
各方力量解决“关爱不够”的问题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区领导多次专题调研、看望慰问留守儿童、督查和视察各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各级相关部门经常到各个留守儿童之家,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状况。今年“六一”前夕,区妇联、区关工委、区教体局主办了庆“六一”关爱春蕾、留守儿童文艺演出;塔影社区开展了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捐书活动。军营里,孩子们端坐在草坪上聆听课外辅导员的励志故事;村头巷尾,税务干部在学校领导带领下冒着酷暑为留守孩子送去了礼物;活动室里,留守孩子饶有兴趣地打乒乓球、玩呼啦圈、下象棋,阅读课外书籍……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处处都是温馨的家。
“亲情电话”解决“亲情不够”的问题
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和许多学校开通了亲情热线电话,专供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家长直接联系,方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健康等情况,缓解留家儿童亲情饥渴和焦忧情绪,促进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宣传氛围解决“重视不够”的问题
制定了《宣州区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宣传计划》,多次召开民生工程推进会、交流会,加快6个项目乡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步伐,交流建设心得;开展“民生工程进社区”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载体,通过标语、横幅、展板、一封信、设置标牌、妇联民生工程专题片等形式,大力宣传实施“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程”的重要意义,推广各地各单位的典型经验,宣扬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徐开春 周润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