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乡镇动态

水阳镇:守望相助固大堤,勠力同心护家园

发布时间:2016-07-12 18:55 来源:水阳镇 浏览:
【字体大小:

 

 ——水阳镇第三防汛大队防汛抗灾剪影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歌中所吟画面曾离我们甚远,而今,这样的场景却每时每刻都在身边上演,不同的是,“我知道你是谁,我也知道你为了谁”……

守阵地,份内责,上下同欲抗大灾

   

    今夏,暴雨连降,大雨倾城;水位剧涨,全城告急!水阳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到位,成立五个防汛大队,全面发动干部群众、民兵民工等有生力量,全力以赴抗击洪魔!全镇57.7公里(金宝圩环圩52.3公里,高宣圩光明段5.4公里)的沿江大堤,五个防汛大队绷紧防线,巡堤查险,奋力除险,将水阳镇上下同欲抗大灾的旗帜高高擎起!

    前往第三防汛大队途中,我们看到路边一顶顶军绿色帐篷——便是在这里,第三防汛大队全体“战士”,头枕圩堤,脚依江水,不惧风雨,劈风斩浪,日夜守护金宝圩

         62872日连续暴雨,几日内降水量已达400毫米,杨泗社区刘埠自来水厂因此内涝严重,导致机房长时间雨水浸泡而损坏。第三防汛大队火速组织力量连夜抢修,同时,紧急联系相关部门,协调从裘公社区丁湾自来水厂就近接通管道,尽最大可能保证杨泗社区居民的日常饮用水。但因前几日内河水位过高,厂内积水无法有效排出,只能待水位下降立即加围堰排积水。日日观测,夜夜看查,水位终于在8日出现明显回退,目前水厂已正常供水。

    天气闷热,供水有限,加之抢险活动量大,洗澡便成了问题。问及此事,“前几天下雨,我们就拿个盆或者水桶放在那里接雨水,凑合着洗把澡”,轻描淡写一句话,却让听者的心为之一颤。是党性使然?是责任使然?抑或源于初心?

    十数次助援抢险、排险除险,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群众紧紧相随,人力传送带架设在抢险现场,干群战线曲谱写在水阳镇圩堤上!

接命令,转战场,马不停蹄助水阳

    

    近日,在水阳镇杨泗初中,驻扎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平时或务农,或务工,危急关头召之成伍;他们或未及而立,或已知天命,义无反顾加入队伍;他们非金宝圩儿女,却甘将汗水挥洒于此;他们来自杨柳,来自文昌,来自金坝,如今,因同一个理由而凝为一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民兵突击队!

    7月5日上午,因金宝圩水情日益严峻,三支队伍与其他队伍一起到达水阳镇进行防汛支援。此前,他们大部已在双桥联圩奋战数日,接到上级命令后火速集结,开赴水阳!这三支队伍,100名民兵,编入水阳镇第三防汛大队,驻扎在杨泗初级中学。

    7月6日,金宝圩水位居高不下,指挥部命令各防汛大队在重点埂段加设子埂,以保大堤万全。一颗颗汗珠滴入泥土,一锹锹泥土装满编织袋,一个个沙袋架起子埂……圩堤上,子埂加护风雨稳固;圩堤内,百姓含泪心有感念,民兵兄弟同金宝圩人民早已血脉相连!

    7月8日开始,内河水位明显下降,刘埠水厂抢修的最佳时机到来。在第三防汛大队的带领下,100名民兵连续奋战五个多小时,终于在水厂临河一侧架起子埂,打起围堰,马上启动抽水泵工作排水。“当时(的水)最深的地方有1米2左右,浅的也得有50-60公分,但是一万多人的用水问题啊,我们就得上!”民兵葛祥豆质朴的脸上挂满汗滴,露出满足而又些许疲惫的笑容。

    来到杨泗初中,笔者有幸采访到杨柳镇一位民兵营长吴坤龙。吴坤龙已过天命之年,得知上级组织民兵参加防汛后仍自告奋勇担起责任,“带伤出征”。金宝圩已是他今夏奋战过的第四站,“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的,也不图什么,看到人家有危险了,能帮一把的我们就得帮一把!”吴坤龙的话朴实真诚,也让我们看到大灾面前,宣州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大义大勇!

    并非不想家,并非不会累,家中也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家中也有幼儿嗷嗷待哺,可是,更要对得起这身迷彩服,对得起家乡的沃土!

伸援手,勿须言,同舟共济克时艰

    前几日,除长沟村个别村民组外,杨泗社区大部分仍依靠丁湾自来水厂的有限供水。得知驻扎在此的民兵甚至数日无法洗澡时,长沟村大拐组村民张燕一家主动联系上队伍,希望能为他们尽一份力量,同时通知其他村民此事,尽力保证民兵能够随时洗上热水澡。考虑到民兵们来往不便,张燕一家还专门请朋友借了两部面包车准备接送民兵前来村里洗澡。

    我们来到张燕家中,准备就此事进行采访。张燕父亲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连连摆手,“不要采访的,这样搞得我们都难为情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换成别人也会这么做的!”“人家来都是为了金宝圩,为了咱老百姓,我们做这点事算什么!”寥寥数句话,透露农家人自有的坦诚与淳朴,透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窝里。

    有些情感,非朝夕可至;有些纽带,非朝夕可连!

    有人问:“何以保金宝圩?”

    有人问:“水阳镇何以渡难关?”

    有人问:“宣州区何以跨险滩,行致远?”

    ——因着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气神!

    ——因着我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

    ——因着宣州人民千千万万双手,顽强不屈撑起的一片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