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深夜十二点,呼啸的北风里夹杂着丝丝细雨,冰冷的空气里、昏暗的路灯下早已没有了车辆和行人,整座城市已然进入睡眠。纺织厂及周边区域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办公室里却灯火通明,近百名征迁工作人员忙的热火朝天,有的人在协助被征迁群众办理手续,有的人刚从被征迁户家回来,还有的人在吃早已冰凉的晚饭……为了群众的利益,他们都在守候着。
原来,这是纺织厂及周边区域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奖励期(第一阶段)的最后一天,在奖励期限内签订协议的被征收户将按合法房屋面积获得一定的奖励。该棚户区是宣城市区内最大的棚户区,占地19.2万㎡,共有住户1005户近6000人。棚户区内房屋大多建造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房屋面积小且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且排水不畅、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良的居住环境不仅不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让这里的居民能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为了建设更加美丽文明的城市,2016年10月,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一场征迁攻坚战正式打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征迁干部,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日夜奋战在征迁第一线,为城市建设打牢前期基础,用真诚和热情换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用汗水奏响和谐征迁的新乐章。
这个女子不“寻常”
“您房子总征收面积是389.73平方米,按照政策我们将为您提供470.45平方米的安置房,签完字您就可以在大唐凤凰城和澄江新村选房了。”晚上八点多,包保干部汪娟终于做通了被征迁户陈昆的工作,正式签订了拆迁协议。陈昆一家人口较多,家人对安置的地点、房屋的面积存在不小的分歧,意见一直不能统一,所以迟迟不愿与拆迁工作人员约谈。汪娟反复上门做工作,面对面交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算拆迁经济账,协调安置地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汪涓终于做通了陈昆一家的思想工作,在距离奖励期限不足四个小时,陈昆终于在协议上按下了手印,汪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下了。
汪娟是澄江办事处卫计办副主任,白天连着晚上跑,工作日接着节假日跑,很是辛苦。熟悉她的人都对她竖起大拇指:“汪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宣传政策耐心细致!”在这些辛苦的背后,是家中快要参加高考的孩子,是在乡镇工作基本不能照顾家里的丈夫。“确实有些辛苦,但是不管怎么说,棚户区改造是为了老百姓能住上舒适的新房子。他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一个人苦一点、累一点算得了什么呢。”汪娟的嗓音早已嘶哑,尽管付出了很多,但她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个老头很“疯狂”
61岁的刘朝虎是棚户区改造项目第二批包保干部,14年开始从事征迁工作的他在过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去年8月4日,刘朝虎被征迁指挥部点名调到项目组第一组任副组长。“征迁户王某家里子女意见不统一”,“老黄家就他老伴能做得了主”,“钱某家里有点拮据”……说起被征迁户的情况,刘朝虎如数家珍。他坦言,刚开始参加征迁时,会觉得很多被征迁户提出的要求过高,甚至有点儿“无理取闹”,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每一个征迁户身后都有故事,需要征迁干部们将心比心。征迁工作不仅仅是讲政策,更要帮助被征迁户们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是人性化的征迁。
虽然已经61岁,刘朝虎干起工作来的“疯劲儿”可一点儿不输年轻人!现在是征迁工作的关键时期,“5+2”、“白加黑”是刘朝虎的工作常态。刘朝虎已经连续大半个月晚上11点才“下班”回家了,他家住东门大桥附近,每天都要骑电动车穿过整座城市。在凛冽的寒风里,刘朝虎多年的老毛病关节炎复发了,每天骑车回家后膝盖都会剧烈疼痛。同事们都劝他早点儿回家,多多休息。但他坚持在岗位上未休息过一天,未早退过一次,“反正都这把老骨头了,有点毛病很正常。”刘朝虎毫不在乎。
这些干部真“阳光”
澄江办事处副主任薛敬松认为,此次征收工作之所以推进得又好又快,是因为广大征迁干部坚持阳光操作,在政策执行、征收管理、资金审核上严格要求、明晰标准、阳光透明。项目征收任务刚刚下达,他们就严格按照集体土地、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程序进行,确保程序合法规范。同时,通过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政务新媒体全程报道征收进展情况,让征收工作“见得阳光、晒得太阳”。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一把尺子量到底”,既保障了被拆迁户的合法利益,也杜绝了漫天要价的“特殊户”获取非法利益,更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和担忧。
“截止到十一月底全区共完成征地面积3149亩,签订协议3692户,征收房屋面积577000平方米。在征迁工作中,对被征收户土地房屋调查摸底结果、项目补偿安置方案、未登记房屋认定及结果等重点内容、重要环节全部是在阳光下进行的!”区征管局局长李国文很是自豪,“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服务城市建设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房屋征收管理服务意识,改进征收推进方式方法,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为城市大发展大建设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