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要闻

银 光 擎 旗 人  ——记宣州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张庆水

发布时间:2007-01-29 09:40 来源:宣州区政府 浏览:
【字体大小:

    他从田畴来,带着沃土的芳香,带着丰收的喜悦,踏着一路风尘,;他从水乡来,带着乡亲的期盼,带着人民的嘱托,迈着一路坚定。他既是引领老百姓走向富裕的“舵手”,又是建设新农村家园的“擎旗人”,他就是宣州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水阳镇银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庆水。

    从1994年当选村委会委员,到出任村委会主任、党总支书记,再到担任镇、区人大代表,在20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张庆水无论在哪个岗位,也不论担任什么职务,他始终牢记着一份责任、承载着一种使命,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忠实地履行着自身职责,无悔地服务于一方百姓。

和谐银光 的“舵手”

    建设和谐家园,基础设施先行,这是张庆水对建设银光新农村的思维定式和果断抉择。为改造、优化银光环境,亮化村容村貌,给老百姓营造一个和谐的生产、生活空间,张庆水积极深入到村组和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关注老百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悉心听民声、认真纳民意、广泛集民智,满腔热情为银光的和谐发展不辞辛劳。

    银光村每年有近60万元的水面发包收入,可谓集体经济殷实。然而张庆水这个“当家人”却“抠”得出奇。村部办公条件简陋,他不急着去改善;村干部待遇低,他硬是顶着“恶人”做,工资不提,福利不给。张庆水精打细算,能从“鸡蛋里给挑出骨头来”,他给每一分钱的用途都建立了“档案”,村组道路建设投入多少?自来水工程投入资金怎么安排?农网改造需要多少经费投入?在张庆水的脑子里,都有一本清晰的明细“帐”。

    银光村位于水阳镇中心地带,老百姓出行、孩子上学、水产品运输都需要一条便捷、通畅的道路。为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路面窄、弯道多、路况差的“行路难”热点难题,张庆水通过走访调研,集思广益,并在充分满足群众愿望的基础上,打起了村组“户户通”攻坚战。3年来,张庆水带领干部和群众兴建了4条村组主干道路,总里程达13公里,总投资达160万元,老百姓没有承担一分钱的费用。过去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沙石路,昔日的羊肠小道拓成了4米宽的笔直大道。去年底,该村还完成了由双峰村通往银光村2.6公里的国家GPS定位“村村通”工程,仅这条水泥路面硬化,银光村就投入了12万元。为节约建设资金,该村每一条道路建设都是张庆水领着党员干部和发动群众修建的,没有对外发包一项工程,不仅节约了建设资金,而且使老百姓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劳务收入。

    银光村地处内圩,老百姓饮用水都在塘沟里,不仅不卫生,而且污染严重。张庆水看在眼里、急在心间,他决意要开通自来水,让全村的父老乡亲都能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2004年上半年,在张庆水的带领下,银光村开始启动这项“惠民工程”。村里从集体积累中拿出20万元建水塔、购设备,并给安装自来水的农户每户补贴375元的入户费,675元的入户费农户只需承担300元。从规划、设计、安装到开通,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全村600户人家就有550户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98%。

    张庆水始终做到为民所思所想,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随着老百姓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家电设备的增多,用电负荷越来越大,特别是台区供电半径长、电压底,已不能满足群众的用电需求。为改善用电环境,张庆水东奔西走,多次向供电部门申请,争取农网改造项目。在张庆水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争取到了4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使这项总投资90万元的“光明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在改造过程中,张庆水风里来、雨里去,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村民们说,施工现场分不清哪是工人、哪是张书记。到这项工程结束,共更新电杆2100多根,更换农排、照明低压线路6000米,原来的4个台区现已增加到了7个,原有的二线35平方已改为三相四线50平方,直接增容300千伏安。四房组村民家里的电风扇原来都起不动,现在30多台空调都能同时正常运转。此项工程,村里就投入了15万元。

    和谐发展,是张庆水执着追求的目标。作为银光的“一把手”和管理者,他把和谐这个核心主题纳入到了村两委工作的第一要务,把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位置。近年来,该村在完成村小教学楼建设的基础上,又先后投资10多万元,相继完成了公厕、围墙、升旗台、校园绿化、教师宿舍等配套设施建设,使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张庆水不惜在精神文明创建上投入,使银光村率先在全镇启动了有线电视入户工程。电视入户农户要承担400元入户费,为此,村里一次性拿出1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为每户补贴200元。目前,该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80%,春节前,所有农户都可收看到近20套画面清晰的电视节目。

    张庆水勒紧裤带过日子,为了啥?他是一心想着如何减轻农民负担,他是在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呀。2005年以来,村民每年要承担的55元圩费、水费、以资代劳费 ,全由村在集体积累中拨出上缴,仅此一项,村里就要负担19万元,同时,村里每年还要拿出4万元,按每亩12元的农排费补贴给农户,银光村实现了农民零负担。

富裕银光的“旗手”

    河蟹养殖和棉花种植,是银光村的两大主导产业。张庆水在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尤其注重投入的产出率,着眼于农民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

    银光村现有水面13360亩,是全镇最大的河蟹养殖村,全村70%的农户从事水产养殖。为建好这个“不冒烟的的水面工厂”,张庆水从改革水面发包规模入手,并通过现场调研和实地勘察,摸索出了“切沟断稍、截长为短、以大化小、围网养殖”的管理和养殖模式,打破了少数户控制水面经营的垄断局面,从而激发了村民参与养殖和竞争承包水面的积极性。承包户由过去的80多户扩大到现在的150多户,水面承包额也由过去的亩均不足300元增加到亩均600多元,使村集体水面收入整整翻了一倍。

    养殖风险大、生产成本高,一直是制约银光村河蟹养殖的瓶颈。为提高养殖技术和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张庆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养殖大户外出学习取经,另一方面请来技术人员和专家到现场培训指导。张庆水还积极引导养殖户借鉴“启东经验”,当年挖田育苗,并投放大眼幼体进行培育,使乡亲们学到和掌握了过硬的蟹苗培育技术,使当时的“尖端技术”很快转化为“平民技术”。现在的蟹苗投放量已由过去的每亩不足200只增加到了500只,蟹苗生产产量上去了,生产成本却下降了近10倍,而经济效益更是实现了成倍增长。目前,银光村水面养殖产值突破了4000万元,村民们称张庆水是“从水里捞金子的人”

    为做大做强棉花产业,大力发展棉花经济,张庆水积极争取科技部门和农技人员的支持与指导,引导村民科学种棉,不断更新优质棉种,注重科技推广和田间管理。近年来,在张庆水的示范种植和典型引导下,棉农先后引进了“南抗9号”、“岱杂1号”、“苏杂3号”等多个高产抗虫新品种,大幅度提高了生产产量和棉花质量。现在银光村棉花面积已发展到1700多亩,籽棉由过去每亩不足200公斤增加到300公斤,亩均产值达1900元。

    道路畅达、通讯便捷,村容整洁、民风淳朴,银光人安居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住别墅、用自来水、看有线电视,银光人享受着小康的新生活。在张庆水的带领下,2200银光人正在描绘着一幅更加绚丽的新农村蓝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