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要闻

马中白和他的寒亭“华西村”

发布时间:2007-11-29 10:20 来源:宣州区政府 浏览:
【字体大小:

    一处处绿树掩映的村庄,一幢幢新颖雅致的小洋楼,一帘帘争奇斗妍的盛开的鲜花,装点着今日新农家。

    田成方,树成行,水相通,路相连,好一派今日新农村田园景象。

    这就是今日通津为您展示的缤纷画卷,这就是被通津人自豪地誉为“华西村”的家园。然而,人们褒奖和赞誉不绝的还是打造“华西村”的引领人,他,就是通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中白。

    一次车祸,使他左腿受伤,但他却拄着拐杖,带伤征战在项目工地上。这一遭,使他进一步升华了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诠释

    200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通津,将对该村700亩农田实施项目改造,对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的通津人来说,能争取到这一“惠民工程”,可谓是千灾难逢。意想不到的是,老百姓却拒绝改造农田,他们担心一旦改造将会破坏土质和水系,影响耕作习惯,尤其是顾虑整合后田块的再分配,因而不愿配合项目的实施。

    700亩农田,涉及12个组、200多户,不仅要将农户的零散田块逐一收回,进行统一丈量,而且还要统筹规划,进行重新分配,其工作量不言而喻。这副重担自然落在了“当家人”马中白的肩上。马中白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从做群众思想工作入手,进村入户宣讲国家惠民政策,反复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优越性,动之以情地打消村民的顾虑和猜测。在田间、在地头,他见缝插针和村民们套着近乎,在张家、在李户,他不厌其烦地和乡亲们聊着、侃着,也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总能见到马书记奔波忙碌的身影,真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但他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把群众的脑筋扭过弯来。马中白说,在项目实施前,那真是吃饭不香,睡觉不安,做群众思想工作没有耐心、没有诚心还真的不好使。

    就在项目实施的节骨眼上,马中白不幸和他的妻子同遭车祸,他左腿被撞断,所幸妻子无大碍。在医院20天的治疗中,他度日如年,满脑子想的都是村里农业开发的事,因为村民需要他,工程离不开他。这一刻,使马中白深深感到,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珍爱生命,才能为老百姓多干事,才能体现生命的可贵和价值。心急如焚的马中白没等伤势痊愈就强行出院了。他每天架着双拐来到工地,他要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反应,他要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施工现场哪儿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儿,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出现。马中白说,那些日子,我虽不能身体力行,但人在岗位,心里就塌实的多。

    经过6个月的高效率建设,一个“田成方、树成行、水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式景象终于呈现在通津广袤的沃野上。这一农业综合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原来的提水灌溉变成了自流灌溉,两座提水站的建成解决了800余亩农田灌溉,不仅方便了农民种田、耕作、运输,而且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上百元,受益自然村达12个之多。

    老父亲患骨癌卧床3年,马中白抽不出时间陪护,两次病危,他都在新农村建设施工现场,然而以通津村为生活素材创作的小品《火中情》却获得了“宣酒杯”宣州区第二届群众歌咏艺术节一等奖。

    “喂,马书记吗,我是闻明生,我想捐助10000元给保乐组建设新农村……”。打电话的是通津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现任镇江金山顶管工程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像这样的捐助电话,马中白已不止接到一个。目前,通津村已接受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捐款12万多元。

    激发村民热情,提高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是马中白引领广大群众打造新家园的“金钥匙”。2006年,通津村被列为全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马中白认为,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要实施“三清四改一推广”,改变村容村貌,重要的是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实现民风的好转。因此,他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入手,大力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在群众中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家乡的观念。另马中白没料到的是,原来只想确定4个自然村为示范点,一下子却“蹦”出32个组要求列入试点村。面对群众喷涌的热流,马中白和村班子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用评选的方式确定试点村,热情更高、主动性更强的杨村、南阳等四个村最后“中标”。在建设过程中,已经随子女在城里居住了10多年的杨村组老党员徐永林打着背包回到老家,一干就是四个月;南阳组村民孙祥进、魏国珍带头拆掉自家围墙,让出自家采地;杨村组老组长杨喜生忍着晚期癌症的病痛一直征战在建设现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如今,通津村广大村民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更是一浪盖过一浪。今年该村又有小弯、葛村等5个组被纳为示范点,没“上榜”的山冲组不等不靠,群众自发先干了起来。如今的通津,已是美化、亮化、洁化的“现代版”新型村庄,村民住的是小别墅,行的是水泥路,用的是自来水,看的是有线电视;休闲娱乐有文化广场,锻炼身体有运动场,读书看报有农民书屋,就连如厕也都是是三格式卫生厕所,他们已与城市生活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4200元。然而马中白至今居住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三间破败小平房,并为父亲治病、子女上学背负外债4万多元,“我的职责就是尽我力量多为老百姓多干事、干好事”。

    通津村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村,增收渠道单一,但该村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土地、水面资源,完全具有开辟经济发展的“坦途”。马中白根据村情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将农民增收渠道定格为“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实现“三箭齐发”,多产业发展并举。在抓好优质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马中白积极引领村民主攻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2002年,马中白举债建起了能繁母猪20头的养猪场,村3名两委干部也带头领办起养猪场、养鸡场和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在马中白和村领导的示范带动作用下,通津村的养殖规模如今是越做越大、产业越做越强。目前,全村养猪场已发展到8家,年出栏量突破50000头,同时发展起5家土鸡养殖场、13家土鸭养殖场,年饲养量达到了3万只。在此基础上,特色产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经过宣传发动,全村烟草面积已增长到500亩,种植户达40多个,太子参等中药材种植发展到两个村民组,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凸显效益。

    为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多为百姓干实事、办好事,马中白带领他的村两委“智囊团”,以“企业发展我发财”的理念积极营造“亲商、安商、扶商”的招商引资氛围。近年来,先后有铜陵有色金属选矿厂、天湖生态禽业有限公司等6家外来企业落户通津,仅此就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与此同时,马中白还从解决村民的出行、用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生活问题入手,积极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花在百姓需要的地方。两年来,先后投入6.5万元,分别修建了13公里长的村组道路、兴修了5口当家塘,解决了6个自然村的行路难和抗旱灌溉难问题;投入3万元,开通了全村的有线电视;投入7万元,建设了全村自来水工程;配套投入7万元,实施了7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6万元,建起了村教学点;同时按照规范化要求,建设了400mm²的设施齐全的村办公楼,改变了多年依旧的“村部像破庙、开会到学校、干部找不到”的窘困局面。

    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今天,一个和谐的新通津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富饶的寒亭大地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