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财政收入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在全省15个县改区中名列第二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宣州区委、区政府抓住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催生“新引擎”,积聚新动力,构筑新优势,“撬”动经济强力攀升,使全区经济发展在危机之年步入质量改善、环境优化、动力提升、活力增强、增速加快的新平台。2009年,全区经济发展实绩好于预期水平。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09年,全区实现区属生产总值96.7亿元,同比增长1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同比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同比增长18%;进出口总额6709万美元,同比增长46.4%,增幅居全市首位;全年招商引资累计利用市外资金58.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同比增长27.2%;实际利用外资735.3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0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同比增长11.7%。 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财政收入达10.6亿元,同比增长25.7%,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在全省15个县改区中名列第二。近年来,在招商引资新投产企业及经济开发区、乡镇分区、特色园区的支撑下,全区财税增长点日趋增多,财政收入结构渐趋合理,基本保持年均30%的快速增长态势,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短短4年时间,宣州区就实现了从“十五”末的2.8亿元到2009年10.6亿元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各乡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财政收入实力增强,有2个乡镇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其中1个乡镇超亿元。 工业整体实力有效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户,规模工业总产值52.1亿元,同比增长28%;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30%。全年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招商引资39.1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38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0个。在建“861”项目20个,总投资63.44亿元;抓住上级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宣州区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科学对接,以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全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49个,争取资金1.0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扩大内需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9.6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23.1亿元,同比增长38%;种植烟草5.2万亩,产烟15.5万担。全区涌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基本形成畜禽水产养殖、林特产品加工、粮油加工转化三大集群。农民合作社达124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各1家。 开发区建设全面提速。全年投资4.64亿元,开发区收储土地17793亩、平整土地7453亩,建成园区干道19.45公里,初步形成“八纵三横”循环路网。投资1650万元,支持开发分区及特色园区建设,分区及特色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获批并建成了水阳、寒亭、狸桥3个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目前,该区正在编制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明确的“一区九园多带”整合发展规划,全面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步伐。 第三产业取得新发展。全年新增公司注册资本9000万元、个体工商户2878户、从业人员11512人。新百、好又多等大型商场相继建成开业,城区商贸业呈现出大发展的良好态势。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达50家,外贸出口逆势上扬。新增省级优秀旅游乡镇1个、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农家乐”2家;新晋4A景区1个、3A景区1个,实现高标准景区零的突破。全年旅游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22%。 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投资1亿元,完成宣港路、老318国道双桥至新河桥段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任务。投资1.4亿元,推进新农村土地整治,共整治土地3500亩。区国资公司融资1.14亿元,振宣担保公司累计担保2.7亿元,有效地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汇通、南牛、华鑫等3家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1亿元。驻宣各金融机构与该区396家企业签约,发放贷款9.38亿元。出台优惠政策,引进19名高层次人才。成立区投资服务中心,集中审批程序,提供“一站式”服务。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和民主考评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等制度。近年来,宣州区蝉联“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区”。投资环境的优化,使得宣州区的投资优势日趋凸显。(曹光鑫 郝敬荣 朱自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