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首届民俗文化活动周宣州区参演节目简介 一、朱桥板龙灯 朱桥,一个有山有水并与自然协调、和谐、共生的美丽之乡,位于宣城市北郊20公里处。东依风光秀丽的南漪湖,西连敬亭山下的水阳江,宣宁(南京)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硫、铁、硅、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现有重点企业6家,民营个体私营企业126家。万亩虾蟹生态水产养殖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生态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区”,被市政府授予“生态水产养殖特色乡”称号。 朱桥乡板龙灯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源由一农夫在田间耕田,他将牛额架在牛尾巴上,而正常耕田牛额应该架在牛颈上,旁人看了说他成仙了,一块地还没有耕完,此农夫突然从水面飞越100多米,直到龙王庙,大声呼道“我要玩灯。”此后,便由该农夫牵头,地方知名人士资助,组织起一支规模宏大的板龙队在民间义演,并规定义演三年,休息三年,直到1937年中止。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决定把老祖宗这一门艺术传承下来,并自发组织起一支规模更加宏伟、气势更加壮观的板龙队。龙队分为老龙与子龙,老龙51节,每节长2.27米,老龙头长5.8米,龙尾长5米,共长122米。子龙12节,每节长1.8米,共计长21.6米,演出人员231人。今天为广大群众表演的节目有:乌龙盘顶、老龙盘柱、子龙抢珠。 朱桥人民欢迎大家观看演出,并向全市人民拜年! 二、济川东河高跷灯 东河高跷灯始于清光绪34年,之前,原上新村荒无人烟,自江西籍徐、陈两大姓落户此地,后逐渐发达,并渐渐发展为豪门望族。为展示富有,祈福平安,开始引进高跷灯艺术,当时的高跷高度仅为1.5米左右。之后,徐、陈开始衰败,董氏逐渐壮大,并将高跷这门艺术传承下来,此时的高跷高度已发展到2米左右。经过100多年的传承演变,东河高跷被注入了更多的鲜活元素,将“惊险、奇特”元素发挥到了极致。惊险就是:表演者所用高跷一般在2米左右,在不借助任何保护设施情况下,能在高跷上完整表演“西游记”、“高跷马灯”、“丑旦”、“请财神”、“打渔佬”、“武跷”和“抬和和”等节目;奇特就是:表演者年龄跨度大,最小的只有3岁左右孩童,踩着1米左右高的小跷,模仿大人表演各种动作;最大的有70多岁老者,踩着近2米的高跷,还能表演跳跷、踢腿等高难度动作。 改革开放以来,东河人民以自己特有的勤劳、质朴和创新精神实现了富民强村,成为了全市闻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由村建设成为社区。为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东河高跷灯会经过精心组织,发动村民自筹资金,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义务为群众表演,使高跷灯艺术得以重放光彩,并且在历次表演中都能得到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如今,热情好客的东河人民正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党的感激之情,正以自己的满腔热情为将高跷灯艺术发扬光大而继续努力。 三、水阳马灯 在水阳镇,每年的春节,马灯的表演都会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典型缩影。相传,为纪念三国名将丁奉围湖造田、联蜀抗曹、横刀立马保东吴的功勋,马灯表演由民间自发组演,主要人物为三国期间的刘、关、张等。后来,杨家将故事家喻户晓,马灯所扮人物增加为三国演义与杨家将中的一些英雄。在马灯表演中,一般用竹篾扎成马头、马身,外蒙白纱布,竹马前后点灯,制成马灯。表演时,竹马拴于灯手的腰间,一手拿马头,一手执刀枪,身穿近似戏装的绣花马灯服。马灯表演者为20人左右,多以列阵、演武为主,列阵有八盏灯、双破蔑、龙虾戏水、梅花五瓣,演武为四马亲嘴、八驹亲嘴、十六马亲嘴、乌龙盘锦等。灯手们在锣豉的配合下,只见场上飞马扬鞭、沙尘飞起、刀枪撞击、锦旗飞扬,一派热闹景象! 表演中最为精彩的,要算是充分表现枪棍技艺与武术功底的关云长“跑单马”,上场人多,并且有故事情节,合力形成“五马破曹”的格局。在马灯表演中,还有四个或八个左右的孩子穿插伴舞,在开场锣鼓后,手拿天兵天将造势的“云朵”,在场上的走阵中先后组成“人口平安”、“天下太平”等字形,有的命名为“推叉”,或舞蹈、或翻跟斗,别有一番意境。同时,民间还将关公作为驱邪的主要神将,由一人手牵关公服装进入村民家中,挥舞青龙刀,进行扫堂活动。演出中,扮演关公的灯手不得说话,这样村民就会一年内四季平安如意。马灯队员回村后,全村一起放爆竹共同庆祝演出的胜利。马灯虽似民间的社戏,表现形式不一,但却好看壮观,久演不息,已经成为水阳镇春节期间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 四、水东皖南皮影戏 水东镇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连续两届全国文明镇、安徽省重点中心镇、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最佳旅游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全省首届科技创新示范镇,首届宣城市十佳美丽乡村之首。 水东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据记载,水东建镇历史1100多年,镇内古迹众多,有晋朝古寺、唐代古刹、宋代山庄、明清老街;有建于1880年并享誉华东地区的水东圣母堂;还有形成于300万年以前,现为3A景区的碧云龙泉洞。历代名人杜牧、刘禹锡、梅尧臣、施润章都留有大量赞美水东的诗文。当代美学大师王朝文、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都曾为古镇水东题词留念。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和戏曲艺术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皖南皮影戏400年前随湖北移民传入,流传于宣城市及皖南和毗邻苏浙地区,并广泛汲取皖南民间小调、花鼓戏、绘画、雕刻、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皖南皮影戏以它独特的个性自成体系和流派,具有演唱方便、唱腔优美、唱词精练、雕刻精堪和表演活泼大方等特点,具有浓郁的皖南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东镇皖南皮影博物馆坐落在水东老街,由皖南皮影艺术第九代传人何泽华先生创办,馆内展出了自明清以来的各个时期的珍贵皮影艺术作品数千件。热情好客的枣乡人民欢迎您来古镇游老街,看皮影,品蜜枣,感受古文化魅力,体验新农村风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