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第一推动力、第一方略和第一重点,强化政策推动,构筑承接平台,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机制,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质的变化,增强工业经济带动能力,以新型工业化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确保“一年完善、二年突破、三年发展”战略步骤的稳步发展,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区力争实现区属生产总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增长30%;利用外资810万美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增长16%;进出口总额7700万美元,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减少2%。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区”之路,把新型工业化作为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第一推动力。坚持“园区兴工”战略,要求新上项目原则上一律落户园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结合“开发区建设提升年”活动,大力实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加快“一区九园多带”建设步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作”原则,按照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启动生活服务、商业金融、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110KV变电所、配套10KV线路及污水处理厂、污水干网并投入运行;组织实施物流园、安置区及开发区西环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园区道路27公里,完成9平方公里开发面积,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
二是通过组织开展全区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创新转变观念,大力招商、引资、融资。我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吸引发达地区的政府、行业协会、投资商以建设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园中园、标准厂房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安排2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宣州经济开发区分区、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宣南、宣狸、宣港、宣泾等特色经济带,紧抓省委、省政府培育经济强镇机遇,积极筹备水阳、孙埠、狸桥、水东分区申报为省级开发区。
三是在发展方向上,我区把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基点来谋划,注重在规划、产业、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在发展动力上,宣州区坚持把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点,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引导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对接。立足区情,宣州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培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升级。该区科学规划机械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等六大重点产业,提升工业竞争力。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一批牵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编报一批国家投资新项目,加快推进博瑞特特种设备产业园、诚远金属加工、早川电子产品基地、婉饰琳配套产业园、水阳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亚邦颜料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附加值高、财政贡献大的重点企业加速发展,以更优惠的政策,吸引重点产业上下游企业落户宣州。区财政安排2000万元,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启动扶优扶强工程,重点扶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实行“一企一策”,确保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对年度税收500万元以上、集团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宣州并投产的重点企业,给予金融、土地、财政等方面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型化”方向发展。力争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2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家,5到10亿元的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企业1到2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扎实推进品牌、名牌战略,多措并举,力争实现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零突破。
四是在新一轮解放思想中,我区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首要任务。我区将加大投入,启动政务中心建设,强化投资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和集中审批职能,构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减少“两头受理”现象,着力提升投资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投资服务环境。成立高规格工业经济发展领导组,继续落实领导联系、部门帮扶等制度,建立重点企业调度制度,实行常态化协调机制,畅通联系渠道,了解企业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加大帮扶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好上市筹备工作,促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强政企沟通协作,营造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和尊重企业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破坏发展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企业顺利发展,形成整体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合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