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解读之一: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特点 加快我区招商引资步伐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70%的纺织业、80%的服装制造业和90%以上的加工贸易。在高成本的影响下,沿海地区加工工业和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据上海市银监局测算,到2010年,仅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以下特征:
(一)产业转移方向较为明晰。长三角的产业过去主要向苏北和安徽转移,现在扩大到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十一五”以来,浙江许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加快向安徽、江西等中西部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也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佛山的陶瓷企业主要外迁到江西、湖南、四川、山东等地。
(二)产业转移内部化趋势明显。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更加审慎。江苏、浙江等省纷纷加快推进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江苏大力促进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上海作为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源头,目前当地政府已表示产业转移不代表所有的生产环节和企业都转移出去。珠三角企业也把转移重点放到省内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
(三)转移行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向外转移的行业主要是对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上游,如劳动力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产业转移源头,对外转移的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印刷业、文体用品制造业、本材加工业、钢材加工业等九大行业。江苏、浙江转出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珠三角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和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尤其是以港资台资企业为主。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了转移趋势。
(四)产业转移方式日益多元化。产业转移方式出现了主业带动型转移、集群式转移、产业链延伸型转移、资源利用型转移、市场拓展型等新模式,产业整体搬迁和抱团转移的趋势明显。
我们从产业转移特征中可以看出:社会化生产决定产业转移最终是集群转移,产业集群转移需要产业规划,落实产业规划最佳方法是产业招商,实行产业招商必将加速东部产业转移。我们必须加快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组建更加专业的队伍,拆析产业链,找准招商引资切入点,主动深入苏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驻点招商。
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解读之二:掌握产业转移重点 实行对口招商承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首次明确将安徽的发展重点投向南部沿江一带,以装备制造业(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设备)、原材料产业(冶金、化工、建材)、轻纺产业(家用电器、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鞋帽)、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公共安全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点,以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强化开发园区建设,促进园区特色化发展,推进园区转型升级。而我区经过多年强力推进“工贸强区”和“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新型建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五大体系,农业已形成了以畜禽、水产、林果、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粮油棉等五大主导产业,旅游业也呈现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三大态势。虽然我区产业已有雏形,但产业链都有不足,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整合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解读之三:宣州产业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整合发展
宣州区经过多年强力推进“工贸强区”和“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新型建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五大产业,农业已形成了以畜禽、水产、林果、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粮油棉等五大主导产业,旅游业也形成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虽然宣州区已形成了13个产业,但它们的产业链都先天不足,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整合发展。
一是“产业扎堆”需要“产业链”整合分工。虽然宣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70家,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业大多生产同样的产品,从而形成“产业扎堆”。如宣州区水东玻璃产业就因为各企业“一窝蜂”地生产浴霸玻壳和魔灯,并竞相压价销售,造成产业衰落。狸桥碳酸钙产业也曾为江浙提供初级产品,各企业私挖滥采。“水阳鸭脚包”有一定知名度,但水阳镇近20户鸭脚包企业,却各自为政,封闭式发展,同业相争。宣州区年产茶叶1.4万吨,溪口、洪林等地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企业几十个,都自成一体,产品相同。产业趋同,往往存在着恶性竞争,极不利于产业发展,需要重新整合和产业分工。
二是“产业链”缺失需要精深加工业缝合。宣州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初级产品(如大米、生猪、水产、山野菜、茶叶)等,虽然也有的获得了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但是没有走精深加工之路,致使企业产品单一,竞争力低下;绿色无公害产品数量有限,多数走中低端消费,外销难,出口更难,价格不高。宣州区种禽企业28家,规模养殖场1800多个,农民专业养鸡合作社15家,但屠宰加工企业只有11个,熟食加工场只有2个。宣州区溪口镇高山茶交易会办了几届,但就是因为没有精深加工产品,茶叶的价格卖不上去。宣州区水产品产量2009年实现52111吨,渔业产值只有5.2亿元,每千克仅10元,而我们的产品运到苏浙沪,贴了“阳澄湖”和“天目湖”商标后,就卖到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千克。宣州区是我省的水稻主产区,粮食总产50.2万吨,每个乡镇都有好几家粮油加工厂,但规模经营的粮油加工企业只有15家。究其原因,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链条的前半部——原生态农产品或初级农产品做得很厚实、很有影响力,然而链条的后半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严重落后或缺失,需要大集团的龙头带动和开发予以整合分工。
三是“旅游产业”开发需要旅游企业带动。宣州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境内有“江南诗山”敬亭山、中国鳄鱼湖、龙泉洞等自然风光,也有北宋广教寺、水东老街等文化古迹,还有江南名刹朝天洞和华东第二的圣母堂等宗教圣地,白马山庄、上海滩俱乐部等休闲旅游“异军突起”,“农家乐”乡村旅游“蓬勃兴起”,水东镇被评为省级最佳旅游乡镇,溪口、狸桥、水阳镇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但旅游产业开发还是块“处女地”,仅有4A景区1个、3A景区4个,三星级旅馆2个。宣州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亟待开发,需要有大企业在宣州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徽文化旅游产业园、江南生态旅游产业园,整合发展旅游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