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要闻

宣州区打好“组合拳” 打造皖江示范区建设先行区

发布时间:2010-07-27 08:12 来源:宣州区政府 浏览: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宣州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按照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宣州属泛长三角的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举全区之力加强产业集聚、政府融资、城镇发展、科技创新、投资环境五大平台建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上半年,工业、投资、消费上及经济效益增长率位次加快前移,区域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区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38%,增幅提高11.8个百分点,位次由上年同期的全市第6位提升到第一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4亿元,增长19.9%,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7亿元,增长43.2%,高于全市平均增幅7.3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市第二位,同比提升3个位次;工业投资12.8亿元,增长57.3%,增幅列全市第三位,同比前移4个位次;完成全部财政收入69987万元,增长49.6%,其中地方预算收入45916万元,增长49.7%;实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66元,同比增长12.6%。

一、加强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充分开放合作,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转变、承接、整合、提升”方针,找准承接方向,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一是加快“二区十园多带”扩容升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进一步加大以经济开发区为主的“二区十园多带”建设力度,突出扩容升级。完善经济开发区及乡镇分区建设、土地利用、环保等各项规划,抓紧编制扩容升级总体规划,积极争取经济开发区增容扩区,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提升承接能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重点承接园区。用足扩权强镇试点政策,加快省级狸桥经济开发区建设,指导水阳、孙埠、水东分区做好升级省级开发区申报准备工作。加强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商业服务网点等共用型、关键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环保型、生态型、循环型的特色产业园区。依托公路沿线资源,加快发展宣芜、宣南、宣港、宣泾、宣狸、宣郎等公路沿线产业带。到2015年,区经济开发区率先成为百亿园区,狸桥经济开发区突破50亿元。     

二是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全面落实项目谋划、争取、审核、实施和推进工作。围绕产业规划和示范区建设政策,全面梳理项目资源,谋划一批超5亿元、10亿元以上的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跨区域合作战略性项目,充实加强项目储备,项目库动态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和申报衔接,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产业集中区、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扶持资金。建立以重点产业为基础的项目建设机制,排定重点项目,实行区领导联系制度,深度分析,跟踪问效,狠抓进度,做大项目规模,做强项目支撑,做深项目内涵。

三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与发达地区硬件无缝对接,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力支撑。加强铁路、公路、水运网络主通道建设,到“十二五”末,完成皖赣、商杭铁路客运专线、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宁宣杭、铜南宣高速、芜申运河、宣泾线、宣狸线等一批重大交通建设工程,构架纵贯南北、连接苏浙的交通大通道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积极做好汤村水库、大唐核电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二、突出优势特色,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着力建设五大产业基地。深入研究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特点,结合我区产业基础,编制完善各项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优势,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增强承接产业转移核心竞争力。

 一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区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重点打造高档颜料、氟产品、碳系列和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加快重点企业的联合重组和现代化改造,增强亚邦化工、百合化工的研发能力,开发新的颜料产品,引进新的颜料生产企业,建设高档颜料产业园。支持华利化工、金宏化工等重点企业快速扩张,发展碳系列化工产业。围绕亨元化工,发展氟化工系列产品,做大做强氟化工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氟化工产业基地。依托精方药业,引进关联企业,开发医药新产品,发展现代制药产业。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值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30家。

二是轻纺服装产业基地。以区经济开发区和水阳分区为核心,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加工。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承接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轻纺产品,推动裕华纺织搬迁,扩大新嘉乐制衣、婉饰琳家纺、宝生制鞋等家纺、服装、鞋帽产品生产规模。引进高档面料和服装加工配套企业,重点发展品牌西服、羽绒服、休闲服装等时尚服饰生产,完善服装产业链,加快品牌建设,建设轻纺服装基地。到2015年轻纺服装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100家。

 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以区经济开发区、粮食产业园、木材加工园和向阳分区为核心,发挥农业资源特色和生态优势,着力发展饲料、畜禽、水产、中药材、粮油茶果蔬加工及酒类、竹木制品,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依托华卫、立大、刘郎食品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名牌产品,发展壮大禽肉熟食加工产业。围绕木材加工园和博亚竹业、高立人造板等企业,延伸竹木产业链,建设林木制品生产基地。支持百草工贸等企业扩张升级,开发中药材保健系列产品,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积极扶持和培育水产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到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100家。

四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区经济开发区和洪林分区为核心,打造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围绕奇瑞、江汽、华菱及长三角地区汽车生产厂家,瞄准合肥、芜湖、温州、瑞安等重点地区,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发展汽车覆盖件、冲压件等汽车零部件产品,建立配套体系,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推进回转支承、建林机械、华峰重工、水阳船舶、皮皮王等装备制造企业扩张规模和技术升级,提升数控机床、民用船舶、大型铸造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加快水阳船舶修造基地建设。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3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80家。

五是建材原材料产业基地。以区经济开发区、狸桥经济开发区和水东、朱桥分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和材料深加工产业。依托海螺集团,延伸水泥产业链,发展水泥预制件和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工业生产废弃物等资源回收再利用,积极利用煤矸石、矿渣、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生产石膏球、纸面石膏板等循环经济产品。推进国泰铜业、林泰铜业等废铜回收再利用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发展电缆、漆包线等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建设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产业园,发展材料深加工产业。到2015年,建材原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50家。

 六是突出提升四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碳酸钙产业,开发纳米级碳酸钙系列产品,延伸碳酸钙产业链,加快发展管材、塑胶、造纸等新产品,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碳酸钙产业集群。支持特种设备产业扩张规模,扶持博瑞特做大做强,引进特种设备制造关联企业,提升节能设备产品的制造能力,加快建设博瑞特节能装备产业园。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扩大宣酒集团生产规模,打造“江南第一白酒”品牌;整合宣丰、大圣等黄酒生产企业加工能力,建设皖南黄酒基地;开发特色农产品,扶持宣木瓜、枣业、果蔬食品、高山茶、腌腊食品等地方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推进玻璃制品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玻璃制品生产工艺水平,开发工艺玻璃、艺术灯具等玻璃系列新产品,发展玻璃制品产业集群。

七是加快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认真研究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谋划引进和发展电子电器、光伏产品、纳米材料、化工新材料、绿色照明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交通和区位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专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改造提升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新型商业广场和专业特色街,建设叠嶂中路中央商务区。加快硖石山物流园区、皖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逐步形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提升旅游休闲产业。发挥生态和文化优势,依托“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品牌,大力发展乡村农家乐、文房四宝探源等生态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业。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甜蜜枣乡、江南水乡、溪口原生态等重点旅游项目,加快白马山庄、大豪上海滩俱乐部等休闲基地建设,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积极融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休闲旅游基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具有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举办各种节庆文化、民间演艺、文艺创作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娱乐产品和休闲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产业。

三、加快承接步伐,强力推动招商引资

创新承接思路,拓宽承接领域,加大承接力度,全面融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

一是创新产业承接方式。推进合作承接,深化与央企、省企对接合作,紧盯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动向,主动参与发达地区组织的产业转移活动,对意向转移的企业实行点对点对接和定向合作。推进科学承接,组建专项产业招商团,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和园区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各类生产要素一起引,鼓励企业通过战略投资、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推进创新承接,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明确各单位联合组团外出驻点,合力推进大项目招商。突出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主攻大项目,鼓励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集群项目、全民创业的星火项目、骨干企业的配套项目。

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发展。瞄准产业转出重点区域,加大驻点承接工作力度,积极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和大型会展,主动与转出地洽商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发挥商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国内外投资贸易中介组织交流与合作,形成“政府推动、商会协会互动、企业主动”的招商局面。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推进与经济发达地区跨区域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互利共赢”的原则,依托现有园区平台,全面加强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政府、园区、行业协会、大企业集团、战略投资者合作。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实行股份合作、全权托管、合作共建等形式,着力建设一批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推进组团式招商、驻点招商,增强产业整体转移和承接能力。

四、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建设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构建“二核、四强、三新”空间发展格局,推进产业与城镇联动发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空间支撑。

一是打造“二核”,政务新区核心区、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围绕打造以宣州政务新区为主的新城区,高起点规划政务新区建设,完善政务、商贸、物流、文化、娱乐、市政等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的城市核心区。结合城市改造,引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国内外知名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发展大卖场、大型商业街,加快建设新型现代中央商务区。完善经济开发区各类规划,合理布局经济开发区内工业生产、商贸物流、休闲娱乐和公共服务功能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城镇功能齐全的经济开发区。

二是建设“四强”,狸桥、水阳、孙埠、水东四个扩权强镇。以扩权强镇为突破口,加快狸桥、水阳、孙埠、水东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引导农村居民向集镇集中,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现代中心城镇。力争到2015年狸桥、孙埠、水阳、水东集镇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

三是发展“三新”,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形成杨柳、黄渡、洪林三个新型中心城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鼓励杨柳、黄渡、洪林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合理布局工业集中区、商业小区和公共服务功能区,推进农民安置小区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发展相对集中的新型城镇。力争到2015年,杨柳、黄渡、洪林集镇规模达到3平方公里以上。

五、优化承接环境,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大胆开展探索,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财政、税务、土地、人力资源等支持政策,着力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及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争取力度。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适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采取定向培养、定单培训的模式,加大劳动力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全面满足各类企业劳动用工需求。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引进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到企业挂职服务,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交流学习,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二是优化融资环境。全面深化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政策性贷款。推进政银企合作,建立与金融机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大各类融资力度。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皖南农村商业银行力争尽快挂牌营业;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申报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积极争取设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鼓励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指导企业做好债券发行和上市工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华卫、立大、宣酒、博瑞特等重点企业上市准备工作。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力争3年内国资公司和振宣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分别达到10亿元、3亿元,增强融资和担保实力。

三是优化投资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服务中心功能,健全服务机制,严格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政务公开内容,完善政务公开方式,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全面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氛围。

该区用5年时间,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力争皖江之翼率先展翅。到2015年,全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按期完成,“二区十园多带”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力争区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超3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到13∶50∶37左右,规模以上企业超5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园区建设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打造1个百亿园区(区经济开发区)、1个50亿园区(狸桥经济开发区)、7个10亿园区(水阳、水东、孙埠、洪林、古泉、朱桥、向阳)、2个50亿乡镇(狸桥、孙埠)和2个百亿(精细化工、轻纺服装)、1个50亿(农副产品深加工)、5个10亿产业集群。(汪恭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