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党支部,在防汛抢险的紧要关头,坚持以船为“家”,日夜坚守在防汛大堤上,一艘船就是一个流动的党支部,这就是被广大党员亲切地称为“水上党支部”的宣州区沈村镇杨星村党总支。
杨星村位于沈村镇西郊,四面环水,一村一圩。杨星圩是该镇面积最大的千亩圩口,境内有农田4462亩、水面1000余亩,是全村乃至全镇有名的“大粮仓”。进入主汛期以来,杨星圩承受着高水位、长时间浸泡,险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7月16日下午4时30分,杨星圩下头湾埂段就发生一处40余米的内切面滑坡险情。险情就是命令。村党总支迅即组织以党员、共青团员和基干民兵为主体的抢险小分队,战斗在除险一线——滑坡处采取削坡减载,散浸处实行清沟沥水,并用防雨布覆盖,并派专人严盯死守,确保不发生意外。
由于下头湾埂段前后没有人家,人员、物资补给都十分困难,党员刘建红见状将自家一艘跑农资运输、载重量达20吨的水泥船开来,当作全圩防汛抢险的“临时指挥部”和“前沿哨所”,村党总支和党员经常在船上议事,实际上这里便成了名符其实的“水上党支部”。7月24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船仓里装有各类防汛器材,村支书杜庆春和班子其他成员及镇分工干部正在船上商议巡埂、送水牌的事,“现在有了这个水上党支部,防汛抢险便有了落脚点,哪里有险情我们就驻守在哪里、战斗在哪里!”杜支书告诉记者。
自从这个“水上党支部”正式运作以来,杨星圩防汛抢险工作便牢牢掌握着主动权。哪里有险情,“水上党支部”的大旗就插到哪里,抢险队员就挥师战斗到哪里;以“水上党支部”为“大本营”,另外两艘挂靠的小机帆船昼夜不间断地巡堤查险更加方便、快捷。最主要的是防汛队员在这里可以得到短暂休整,防汛物资可以从这里从容调度,防汛抢险工作更加有力、有序和有效。
在“水上党支部”的感召和引领下,杨星村党员的主体责任感被充分激发出来,大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巡堤查险和防汛抢险战斗中,用实际行动忠实地践行着创先争优——老党员潘柄木不顾年岁已高,坚持在巡堤一线,运用自身丰富的经验优势,积极查险、排险;党员陈家林巡堤发现险情后,带领7—8个群众跳入激流中堵漏除险,一干就是3—4个小时;外出务工党员陈德祥、沈跃胜等人闻讯家乡汛情后,主动要求参加防汛抢险战斗。据了解,全村有70%以上的外出务工党员不约而同地返乡加入到保卫杨星圩的行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