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年时间,宣州区洪林镇七景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章照停,以一片真诚为民办实事的火热心肠,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他们都说:“七景村由贫困走向富裕、后进成为先进,多亏了章书记这样的‘当家人’啊!”
天地之间有杆秤,百姓就是定盘星。2004年,他被区选派办评为先进个人;在2004年至2006年的年度考核中,他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宣城日报、宣城电视台等地方传媒,还以专题形式展示了这位选派干部的风采。
攻坚克难
30出头的章照停,温和的性格中体现出一种刚毅。2004年初,作为宣州区残联选派干部的他,肩负组织的嘱托和群众的期望,挑起了洪林镇七景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的重担。
三年来,七景村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清楚地记住了他——这位对七景村满怀深情的年轻人。初到七景,面对这里的现状,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地处七一圩内的七景村,既是贫困村,也是后进村: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村集体经济收入很少,欠债达4万多元。他暗暗告诫自己,既然被选派到村工作,就要肩负起改变七景贫穷落后面貌责任。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章照停跑遍了全村的25个村民组900多户人家。
针对村班子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等情况,他主动和村两委干部谈心交心,用情感人,以理服人,使班子成员消除了隔阂,达成了共识。接着,他与村两委干部反复研究,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管理、议事规则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事事让村民看得清楚、心里明白。
俗话说,一个党员一面旗。可在他到任之时,七景村党员队伍却存在着年龄普遍大、文化程度低、组织活动少、发挥作用小等一系列问题。他倾斜时间和精力,走访全村党员,倾听党员心声,并将相关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他依据调查掌握的情况,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系列规章制度,并制定了“加强党员管理、改善党员结构、实施先锋工程”的党员队伍建设方案。当年,七景村有1名入党积极分子转为预备党员,有1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有2名入党积极分子递交了入党申请。
早在2001年,崔村移民建镇项目就已启动。但由于种种原因,移民点统建房和自来水配套工程一直没能完善。崔村移民建镇扫尾工作,成了镇村两级的一块心病和当地群众关注的一大焦点。他到村任职时,群众反响不一。有的说:“希望村两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把这项民心工程办好!”有的说:“村干部说话不算数,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还有的说:“统建房问题是个马蜂窝,碰不得,碰了容易引火烧身!章书记来了,就能搞好吗?”面对群众的期望与猜疑,他没有回避,没有畏惧。他深知,统建房问题的确是根难啃的骨头。章照停,这位农民的儿子,经过一番思忖后,决定用真情去感动群众,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去攻克这一棘手的难题。 他扑下身子,进组入户,找群众谈心,与群众沟通,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在此基础上,他多次召集村两委会议进行分析讨论,拟订了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和村民意愿的26户统建房分配草案。2004年10月16日,崔村26户统建房分配方案在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终于使这一困扰镇、村两级多年的难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造福于民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的以集体防治为主的防治体系被打破。农民各自防治,使得一些爆发性、迁飞性病虫害不能有效控制,导致农民防治成本提高、劳动强度加大、水稻严重减产。他跑上跑下,主动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2005年,在区植保站的大力支持下,七景村建立了宣城市第一个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项目区。区植保站与七景村共同组建机防队,按照统一病虫测报、统一防治技术、统一防治时间、统一使用药剂、统一防治机械的“五统一”要求,对项目区水稻病虫害实施全程专业化防治。2005年,项目区单季水稻面积为3000亩。到2006年,项目区单季水稻面积猛增到5000亩。近两年,是稻飞虱病虫害爆发之年,而参与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七景村农民却尝到了甜头。据测定,项目区水稻年均亩产达565公斤,比非统防统治区增产100多公斤;亩用药成本34元,比非统防统治区节约成本50元左右;亩用药次数3至4次,比非统防统治区减少2至3次。高产、高效、安全的无公害稻谷投放市场后,更是倍受省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2006年7月,安徽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七景村的典型做法。2006年8月,宣州区在七景村召开了全区植保工作现场会。前往检查指导的宣城市副市长孙正东、市农委主任王世发等,对章照停的这一创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景村水域宽广,河汊纵横,拥有可养水面2000多亩。 2004年,章照停请来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对当地水面资源进行现场论证,及时地启动了四合坝150亩连片水面的高效生态混养项目。该项目当年见效,养殖户收入不菲,村集体也增收1万多元。心痒难耐的当地农民,纷纷将目光投向曾无人问津的水面。到2005年,七景村2000多亩可养水面全都“名花有主”。同时,他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采取盘活固定资产、吸纳民间资金、引进外商资金等方式,多方融资80多万元,兴办了万顺茶厂、红庙油厂、崔村精米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等龙头企业,解决了当地50多名富余劳力的就业问题。此外,他还尽己所能,帮助农民协调小额信贷80多万元,建立了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15个、党员科技示范点10个,带动农户100多户。3年来,村集体总收入达10.6万元,年均递增20个百分点;农民每年人均增收200元,年均递增6个百分点。在他任职的3年里,七景村御掉了4万多元的债务“包袱”。
七景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作为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他,想到的不是如何改善自我和村干部的福利,而是想到的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年间,村里采取争取与自筹相结合的方法,多方筹措资金62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实际行动奠定了村党总支在群众心目中的位置。
无怨无悔
2006年7月5日起,老天连降暴雨,致使七景村境内的七一、景塘两个千亩圩口全线告急。圩内2000多亩稻田以及尚未搬迁的20来户农户,面临着随时被洪水吞噬的危险。章照停召集村两委紧急会议后,便领着干群上了圩堤。6日傍晚时分,七一圩有一处涵洞出现严重渗漏。他当机立断,决定用装土编织袋从外圩堵漏。他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跳入刺骨的洪水中。村党总支副书记易明华,紧接着跳入洪水中。此时,渗漏愈来愈严重,水面上已出现不小的漩涡。就在他用左脚去送装土编织袋时,左腿居然被激流吸了进去。幸亏易明华的及时营救,他才脱离危险。他忍着疼痛,坚持与干群奋力堵漏。当此处险情被排除时,时针已指向晚上9时。此时,他才感到饥肠辘辘……
长达2公里的七一圩新河段堤埂,多年来“面貌”依然,抗灾能力渐趋弱化。2005年12月,他与村两委干部痛下决心,采取投资与投劳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堤埂实施除险加固“大整容”。工程开工之际,却因少数村民思想上有疙瘩而搁浅。就在这当口,老家接连打来几次电话,告之其母亲因胃溃疡而引起出血。他的母亲已年近七旬,父亲早已去逝,3个哥哥常年在外打工,唯有母亲一人住在狸桥镇农村。向来孝敬父母的他,何偿不想能在母亲的病床前尽孝?可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唯有将感情的砝码投向事业的那一端。他与村两委干部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白天挨户做工作,晚上召集村民会议,终于使村民统一了思想,确保了七一圩新河段除险加固工程的如期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