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津村位于宣城以西部,新318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貌特征以丘陵为主,全村总面积9.8平方公里,辖16个自然村,678户,总人口2683人,耕地面积4500亩。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村已形成了以水稻、苗木种植、特色养殖业为主,建筑、务工为辅的多元化村级经济发展模式。先后获得“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宣城市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先进村、“宣城市第二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示范村”、“巾帼科技示范基地”等诸多荣誉。
2013年,我村被确立为“美好乡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寒亭镇政府高度重视,派员驻村,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通津,村支两委一班人抢抓发展机遇,带领全村人民,团结一心,把实现“三新”作为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即全村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美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让每个村民的“美好乡村梦”融入到“中国梦”里。
(一)政府指导是实施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我村被确立为“美好乡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后,寒亭政府把我村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书记领航”工程来抓,在保障资金的基础上,抽调了由国土、城建、林业、供电等各个部门组成的工作组,驻村开展指导,实行周安排、周督查、日报告制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对涉及村里大的工程,镇里及时召开研究会,确定方案,如村文化广场背景墙设计,先后镇里利用晚上时间开了5次会议。
(二)农民参与是加速美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在通津美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村民李久平自掏2000元租来挖掘机义务为南阳组400米主干道开挖路基;老党员徐永林放弃在城里的舒适生活,回老家做了四个多月的义工,还主动拆除自家旧居30多米的围墙,为村主干道让路;老民兵营长杨喜生不仅带头清理自家路障,还忍着病痛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最终牺牲在新农村建设中;伍三子为了修建停车场,将自家晒场让出160平方米;乐武穆把三间旧房拆了做公共绿地;底河苗木合作社的闻明祥运用自己苗木栽培技术,组织、指导村民义务种植全村的绿化;“有心人”杨海庭随身携带塑料袋,捡拾村里的零散垃圾,义务维护村容村貌……还有徐永堂、刘爱武、孙祥近、刘继勇等等,大家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我们村,这样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84岁的抗战老兵张世清老人,还被选为2013年8月中国好人。
(三)项目支持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由项目支持。 利用富硒水稻生产基地项目,修建机耕路800米,开挖塘坝22000立方米,机耕桥2座,排拱沟疏通1750米,极大改善了农田水利建设;为了提高中心形象工程,投资20多万元,对进村300米道路进行拓宽,由原来的3米拓宽为6米,并建起了标准的大门楼,对2公里村主干道铺设了柏油路;村内房屋利用危房改造项目,对全村老旧房屋进行了翻新,修缮了具有徽派特色的围墙;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对村庄中的塘口进行美化、亮化;为了解决村庄环境污染,投资70万元建起了日处理50万吨的污水处理设备;村成立保洁队,确保垃圾处理实现完全覆盖,真正实现了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美好乡村。
(四)以“农民幸福”切入点推动通津村实现村强、业兴、民乐 。我村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村。2011年,我村与安徽师范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对接,首次建起了110亩的富硒稻实验基地,成立思进富硒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着重把富硒农产品生产作为“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来抓,力争把通津村发展成一个集观光、休闲、采摘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如今的通津村已有富硒水稻种植200余亩,富硒母鸡2000余只,富硒葡萄40余亩,还有着730亩农业综合开发区,800亩绿化大苗,5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9个中心户养殖示范基地,2013年,我村农民纯收入达13000元。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村先后建了5个休闲建身广场、3个休闲亭和1个好人馆,为村民休闲、娱乐、锻炼提供了场地。村民自发成立腰鼓队、军鼓队、广场舞队等娱乐团体,总数人超过100人。投资20万元建了5个农民书屋和8个公共厕所,农民书屋配备了书籍、报刊、杂志、电脑等学习用品。为了美化村庄,我村进行2次文化墙创作,创作面积达900平方米,并建设了道德长廊和法制长廊。我村102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集图书室、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邮储银行等一体,让全村百姓“吃、住、行、购、娱”等生产生活要素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