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乡镇动态

告别“水上漂” 喜圆“安居梦”

发布时间:2015-02-13 09:28 来源: 浏览:
【字体大小:

——沈村镇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建设纪实

   

羊年春节前夕,笔者在沈村镇渔业专业村武村村看到,一排排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鳞次栉比,一户户先期上岸的渔民家中年货飘香,一个个路上相遇问候的渔民脸上无不挂满着幸福的笑容。与往年相比,今年渔民们有的不需要再在船上过大年了,对他们而言,“告别水上漂、喜圆安居梦”已经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

广集民意  分类规划建设

“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沈村镇党委、政府按照区里统一部署,从20145月起,着手开展调查摸底和登记公示工作。该镇“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全部集中在武村村,该村辖鸭枪、扒网、大沟、缯网、竹箔和鱼鹰6个村民组,现有渔民4461118人,其中符合政策的补助对象388户,主要分布在南漪湖四处角落。

南漪湖是皖东南面积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历史上曾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天然聚宝盆”之美誉,近年来随着湖区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渔民们要求上岸定居的愿望更为迫切,用他们话的说:“我们是盼星星盼月亮盼着上岸哟,只有上岸了才能安心求发展、奔富路!”

为了把“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这一好事办实、实事办好,镇村两级坚持“渔民自愿、政策引导、因地制宜、方便渔民、就近安置”的原则,在充分走访调研和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分别确立自购、自建和统建三种模式,并在武村村部和沈村社区两处地方作为集中安置点。据统计,该村统建集中安置123户,自购房屋46户,C类危房改造219户,其中无房户安置每户补助3.05万元,C类危房改造每户补助1万元,截至目前,全村建房、购房及维修房屋政策性补助资金累计达734.15万元。

土洋结合  严抓工程质量

民生工程,质量为本。为了把统建涉及的两处渔民新村建设好,让渔民们打心底满意,沈村镇采取建管并举、土洋结合的办法,对集中安置的两处建房点各成立了57人组成的渔民建房理事会,成员由渔民推选、向渔民负责,主要负责购置建房材料及监督工程质量,另外还从区住建委聘请了一名工程监理全权负责监管事宜,严把工程质量关。镇村两级则派出专人负责施工监督和环境协调。

在武村村部建房安置点,渔民建房理事会一班人还动用各方面关系,联系工矿企业主供应弃土,为的是把低洼处的安置点进行填平,既保证房屋工程质量,又提供更多的可用空间。据介绍,先后共运输各类弃土达10多万方,为村里节约建设成本近百万元。

“正是由于我们对房屋质量抓得紧、管得严,迄今还没有发现一起渔民投诉房屋建筑质量的问题,这也是当初我们实施分片联建的信心与底气所在”,武村村委会主任李元火如是说。

多措并举  安居更有出路

安居要安心,安心更利发展。沈村镇一方面向广大渔民大力宣传“渔民上岸”优惠政策,向其灌输“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受益”的道理,引导他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勇于从“船头”走向“码头”,接受市场风浪的磨砺和洗礼;另一方面,为渔民上岸后在务工就业、投资创业及子女入学、老人就医等方面悉数提供帮助与支持,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渔民们真正实现“上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快发展”的目标。

今年53岁的刘同友是渔民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早些年他在江苏省溧阳市郊区承包塘口培育蟹苗,后来又与本村渔民合伙发展“渔家乐”,生意做到顺风顺水的他,再次和刘贵华、刘传武等人抱团注册成立“马山埠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土建施工,预计20156月建成运营。用老刘的话说:“渔民上岸后有困难可能是暂时的,但发展的机遇会比守在湖区多得多!”

与刘同友从“船头”走向“码头”情况类似,一部分渔民选择从“湖区”走向“圩区”,从昔日的“天然捕捞”转向“塘口养殖”。缯网组的渔民李元彬在南湖农场承包123亩水面发展鱼虾蟹混养,年赚取利润68万元;鸭枪组的渔民贾德成在朱桥乡魏村承包40多亩水面发展水产业,同样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此外,更多的渔民则“洗脚上岸”后在附近的朱桥工业园和狸桥长山工业带境内企业务工就业,日子过得稳稳当当。

“下一步,我们以渔民新村建设为重要契机,加快美好乡村示范点申报建设步伐,大力完善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为渔民上岸后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把渔民新村建成渔民们安居乐业的‘接力站’和迈步走向市场的‘加油站’!”武村村党支部书记潘志林踌躇满志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