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动态

开轩东南处 把赞话宣茶

发布时间:2015-03-30 08:16 来源:宣州区美好办 浏览:
【字体大小:

开轩东南处    把赞话宣茶

         ——宣州区洪林镇宣茶村美好乡村纪实

 

    洪林镇宣茶村位于安徽省东南方、宣州区最东方,与郎溪县十字镇、毕桥镇交界。全村总面积14.2平方公里,现有水田4274亩,茶园8500亩,可养殖水面820亩,34个自然村,41个村民组,总人口5370余人。其中十字路中心村面积为350亩,总户籍人口860人。自2013年10月份,宣茶十字路村作为市级美好乡村示范点动工建设,2014年升级为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通过一年多的倾心打造,宣茶村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加强党建,发挥党员干部攻坚堡垒作用

   (一)党员带头,班子齐心。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基层领导必须得力,两委班子要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坚持抓好班子建设,书记村干带头做表率,班子成员扬长避短各司其职,冲在中心村建设最前沿;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作用,积极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鼓励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美好乡村建设施工,在实干中交心,在实绩下发展。宣茶村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根根柱子得力”的高效班子,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攻坚堡垒作用。

   (二)大力宣传,争取民心。美好乡村建设初期,少数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存在悲观消极思想。针对这种情况,一是以“党员定岗定责为民服务”活动为载体,广泛征求民意,有针对性的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政策宣传,特别是对征地户和迁坟户,充分发挥村理事会作用,动员其党员家属做工作,从美好乡村建设的初衷和目的出发进行宣传,同时依据相关政策慎重承诺并做到一诺千金,争得村民信任;二是用实际行动做宣传,把村干部的架子踩在脚下,把切实为民的美好事业扛在肩上,用汗水和实际感动村民,自发的参与建设。

   (三)精打细算,公开放心。有少数村民认为现有补助资金无法达成美好乡村建设标准,更有人认为村里搞项目要资金目的不纯。为此,宣茶村两委一是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广大村民以劳代资,村党总支书记许胜曾自豪的说“省下来的钱可以再建一个足球场”;二是村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注重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凡是重大决策均需通过户代表会议、群众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商议,美好乡村建设项目均通过政府招投标,做到公开透明。支部成员洁身自爱、廉洁自律,做到不吃拿卡要,在村民中树立良好形象,确保美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

    二、科学规划,推进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品位

   (一)结合实际,注重规划。紧紧围绕村庄布局做文章,注重现代生活方式与村庄传统风貌、村民生活习惯相结合,注重特色和创意,注重农民的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坚持规划引领,分别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十字路中心村美好乡村总体规划》和《宣茶村绿化提升工程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农民意愿,把效果图张贴给村民看,把总规讲解给村民听,将村民反馈的合理意见完善到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中,集思广益共建美好宣茶。

   (二)改善民生,重点整治。把村庄整治与解民生之急相结合,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2013年10月破土动工,投入资金共60余万,集中改造危房50户,完成迁坟和征地工作,把杂草丛生的乱坟岗打造成2000平米中心广场,把污水塘扩建成一座景观塘。2013年底,修建成800米环村道路,新建一个篮球场,建成400平米村级活动室,大力整治村内房前屋后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为2014年省级中心村建设拉开框架、打好基础。

   (三)文明乡风,美化提升。发挥村级活动室作用,建设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和老年活动室,组建村篮球队和舞蹈队,广泛开展各种文明乡风活动,激励和引导村民自治、爱我宣茶。在村庄美化提升上加大投入,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建设实施,如期完成村庄绿化工程,安装51盏太阳能路灯实现村庄亮化,整治房前屋后垃圾死角和沟渠塘坝实现洁化、净化,修建600米村内道路实现硬化提升。继续投资90多万元建设下水管网、公共卫生间、休闲长廊、农民大舞台、健身广场等。同时,科学布点绘制文化墙,营造“文明和谐乡风美”的良好氛围。

    三、群策群力,探索长效机制巩固建设成果

   (一)农民主体,注入活力。把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农民利益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根本,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把群众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办,实现宣茶村民自治,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使美好乡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建设过程中广大村民自告奋勇,共无偿筹集劳动力近400个。

   (二)主动管护,市场运作。村两委班子、村监事会和理事会及广大党员带头维护建设成果,参与到绿化修整、清扫清淤工作中。广大村民以劳代资,认领责任范围,保证管护质量,村理事会组织定期检查,适当给予奖补。同时,根据宣茶村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垃圾处理,交通要道沿线垃圾发包给清洁公司处理,为节约开支将中心村内公共部分环保工作交由专人维护,基本实现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

   (三)结构调整,产业支撑。一是突出抓好中青年党员实用技术培训,优先在党员中扶持和发展重点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从而全面带动和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作保障;二是产业调整,发展“一村一品”。一方面对原有种植模式进行调整,引导农户对低产和品种老化茶园进行改良,合理调控应对市场风险,一期试点种植黄茶1000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丘陵茶乡依水相伴的优势,发展家禽和水产养殖,鼓励村民从传统生产向农家乐、生态采摘及休闲垂钓等新产业转型,逐步实现“产业发展生活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