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我区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市地震局的决策部署,全面组织实施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工作三大体系建设,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再上新台阶。
监测预报工作不断加强
4月1日,全区科技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召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洪琳代表区政府与各乡镇办事处签订了《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区科技局也于年初组织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负责人召开了防震减灾工组座谈会,收集了相关意见建议,并于会后向全区乡镇办事处和相关区直单位印发了《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意见》,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俗话说,“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监测预报。据了解,我区为了加强监测预报工作,现有7个省级地震宏观观测点,分别位于狸桥镇、洪林镇、沈村镇、水东镇、孙埠镇、寒亭镇和鳄鱼湖景区,年初即召开宏观观测员工作会议,并组织观测员参加全市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宏观观测员素质和工作水平。区地震办经常深入到观测点检查指导工作,对各观测点开展不定期检查,要求观测员做好观测记录,及时上报观测信息,并经常向周围群众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使人们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地震知识,提高防震减灾自救互救能力。
震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5.12”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在此前后我区各地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泛的防震减灾知识“六进”宣传活动:在区政务中心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向机关干部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自救常识;在鳌峰街道宝城社区放映公益电影、组织社区群众参观防震减灾科普馆;在宣城市第四小学和寒亭中学向师生宣讲防震减灾知识等等。
除了加大宣传力度,我区还大力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今年我区共有三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分别为水阳镇黄泥坝村、水东镇七岭村、狸桥镇蒋山村,这些村的新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均达到了6度设防的标准。
为进一步增强农村建筑工匠抗震设防意识,规范农村民居建筑安全管理,10月10日下午,区科技局举办了2017年宣州区农村工匠抗震技能培训班,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防震减灾助理员、城建员、地震宏观观测点负责人以及农村工匠代表参加培训。
培训班邀请到宣城市建筑设计院原院长、高级工程师朱玉斌和市地震局业务科长余林为参训人员作农村民居抗震设防专题培训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培训。讲座中,朱院长结合我区农村民居建设现状,就如何提升农房抗震设防能力,详细介绍了农村民居选址、房屋结构布局、圈梁及构造柱设置等抗震设防知识和技术要领,通俗易懂、贴近基层实际的讲座,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此次培训班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农村工匠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强化了农房建设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对扎实推进全区地震安全农村民居建设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我区震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
防震减灾不止是防,还需要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目前我区依托皖东南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基地,储备了丰富的帐篷、折叠床、棉被、棉大衣、鞋、手套、衣服等应急物资,还依托区消防大队骨干力量组建了宣州区地震应急救援队,队员及救援装备随时处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待命状态。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逃生能力和地震应急救援水平,保证在地震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我区多次进行地震应急演练。10月27日上午,地震办在澄江街道办事处开展了一次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在听到疏散信号后,演练人员紧急、有序地向疏散集中地点疏散,市中心医院的医疗救护人员对地震受伤人员进行施救,消防大队对着火点进行灭火,并成功的将楼顶被困人员安全解救下来。此次演练用时不到30分钟,在演练过程中,所有参加人员全力配合,按照预定方案有序地进行。这次演练,达到了进一步熟悉预案、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目的,进一步锤炼了团队救援作战以及应对震灾的高效处置能力。
我区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今年8月份,鳌峰街道锦城社区、澄江街道塔影社区喜获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防震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持续进行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树立防震意识,增强防震技能,让防震减灾深入人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