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古老的狸桥镇及周边的卫东、南湖、昝村一带被称为“宣州区的西伯利亚”,贫穷、落后可见一斑。近年来,特别是区划调整以来,狸桥镇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的阳光,在改革的征途上努力探索、奋力崛起,在弱弱联合的困境中负重拼搏,艰难腾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崭新的时代,使边贸重镇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2002年刚刚并镇时,全镇财政收入不足700万元,大宗工商税收几乎空白;到2007年一举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2072万元,成为全区财税总量、增幅双领先的乡镇;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1亿元,增长12%;完成财税4263万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经济总量在宣州区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农业:产业新曲奏凯歌 狸桥镇拥有6.9万亩山场和6万多亩水面,为做活“山水”文章,狸桥镇充分整合山水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初步形成了山区林果业、畈区种植业、湖区水产业的农业经济板块和格局。经过“五八”规划、林业“二创”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举措,全镇绝大部分山场披上了绿装,一块块山场成了农民守富的“绿色银行”。全镇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5.4万亩,新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通过低坝高栏围网养殖、低洼田改造和塘口精养,引导群众发展水产养殖,2007年,水产品产量达9800吨,渔业总产值达1.4亿元。畜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提高融资与抗市场风险能力,通过扶持大户带动一片,致力于发展绿色禽畜产品。据统计,全镇年饲养家畜200多万羽,生猪2.6万头,牛羊3000余头,现有规模养猪场26个,规模肉禽养殖场138个。 农业向来是弱质产业,如何把“短腿”拉长,壮大农业经济实力?狸桥镇一方面运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引进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品牌申报与营销力度,改变以往单家独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状况,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长山村金山圩1000多亩水面整体流转,实行转种为养,绝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外出经商、打工,这种土地流转办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内在潜力,适度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带动和兴起“农家乐”经济。目前全镇有八家专业合作社,其中狸桥养鸡合作社评为全区十佳养殖合作社,2007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54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39.2%和25.1%。 工业:东风飞来满眼春 狸桥镇境内富含石灰石、方解石,石灰石储量达1.5亿立方米。为加快工业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狸桥镇敞开胸怀广招商,务求实效抓引资,工业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各类碳酸钙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3公里长的长山工业走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各类企业达3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18家。碳酸钙的产量也由并镇前的不足10万吨,发展到如今的轻、重钙40万吨,而且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渐提高,产品产量占华东市场的三分之一、全国市场的8%,成为皖东南最重要的碳酸钙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针对老集体企业产权不够清晰、经营机制不够灵活、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一窘境,狸桥镇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通过破产重组、招商引资的方式,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包括原漪湖水泥厂和卫东砖瓦厂在内的全镇8家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到位,共盘活存量资产1500万元,吸引增量800万元,核减债务4000万元。 卫东砖瓦厂改制后的红枫砖瓦厂,浙商注入资金200多万元,进行坯场改造、购置运输车辆和挖土机,企业产量由原先的年产几百万块一下子激增到1500万块,并且新上了一条空心砖生产线。同样现为全镇纳税骨干企业的“华通矿业”和“刘家山硫铁矿”也是通过改制办法,“嫁接”外来资本,企业因此起死回生,焕发出无限生机。 在发展工业过程中,狸桥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的“两个转变”,即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向矿产资源要效益向青山绿水要效益转变,坚持走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追求绿色的发展模式,营造安全的生产环境,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狸桥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工作的第一要务,以培育特色经济为核心,全面开展企业招商、以商招商和委托招商,仅2008年就引进投资项目16个,合同利用外资2.04亿元。 2007年6月规划编制了占地143.33公顷的宣州开发区狸桥分区,通过了区级评审并完成前期征地、迁坟任务,一期投入达2000万元,现已有4家外资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总投资1亿多元,这里必将成为该镇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 据统计,行政区划调整以来,狸桥共引进外来企业38家,利用外来资金3.8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亿元,境内现有企业130余家。 旅游业:绿色经济催发展 狸桥镇旅游资源丰富,加之风景秀丽,生态良好,开发旅游业潜力巨大。为此,该镇“走出去”、“请进来”加以宣传和推介。2002年9月,镇政府与南京万年装饰有限公司签订了50年开发协议,兴建白马山庄,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目前山庄已投入资金上亿元,拥有高尔夫练习场、网球场、高档别墅、宾馆,集会议、商务、休闲于一体,带来了大批客商和游客,集镇品位和知名度也因此大大提高。 为了使旅游业尽快形成气候,达到景区连点成串的效应,2005年6月,该镇邀请了中科大知识管理研究所专家,编制了15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库,依托白马山庄为龙头,重点开发神仙洞、大王庙、古窑址和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计划建成东风水库——南姥嘴,白马上窑——双合富民水库两大旅游观光带,充分整合当地人文和自然景观,开辟北乡“一日游”旅游线路,精心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计划用三年建成全省优秀的旅游休闲度假乡镇,全面融入苏浙沪、打造南京城的“后花园”。2008年旅游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实现税收300万元。 社会事业:美好家园构筑中 在老狸桥人的印象中,古镇狸桥还是屐痕苔青,路窄狭长的“石板街”,一旦下雨,街面成河道,而且夜间黑灯瞎火。然而,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集镇区占地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规模近万人,绿化率达到23%。此外,还投资百余万元实施了一系列灯饰、景点工程,大大提升了集镇形象和文化品位,从而美化和亮化了狸桥。每当华灯初上,伴随着欢快的乐曲,狸桥广场上舞影翩跹,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希冀,彰显出现代农民的精神风采。一座规划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中心城镇已初具规模。2008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集镇文明创建二等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集镇”称号。 集镇面貌的大改观,集聚、辐射功能的增强,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作为全区三个新农村示范基地之一的狸桥镇,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要求,完成了对13个村庄的布点规划,对卫东村唐家咀村民组进行了规划设计,将东阳村、长山村列为2007年“沼气国债”项目示范村,先后解决了3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投资1273万元完成总长107.8公里的水泥路通达工程,把镇与村、村与村之间更加紧密的衔接起来了;联系安广网络宣城分公司,使所有的村都通上了图像清晰的有线电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2008年该镇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 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气象。目前,全镇形成了以中心集镇为轴心,以三个卫星村为半径,以水泥路为干线的纽带,上下畅达、左右流通的交通网。镇上有直达苏、锡、常的大巴,镇到村基本通上公交车,人们出行十分便利。 2008年,镇中心敬老院、中心初中、中心卫生院等扩建工程均获立项,与之相应都有一定资金支持。这些民生工程的全部建成,狸桥镇作为边界重镇的地位将更加凸显。与此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建成了日供水量6000吨的工业供水站,建成了两座日供水量1200吨的生活供水站,从而为该镇经济大发展安装上“引擎”,为狸桥社会事业冲天腾飞插上了“翅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